高度警惕脱离群众最大危险

2013年07月01日 13:27   来源:大众日报    张 杰

  ◆如何建立起稳固有效的动力和约束机制,使党的组织成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其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与党的事业发展、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期维护,实现可靠充分的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党群关系,是我国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极端危险性,必须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上,从党的每一个组织成员的政治人格完善和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清除各种不良风气,尤其是在当前条件下要着重清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不断巩固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密切联系群众,首先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何谓密切?就是做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消除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空间距离。而所谓脱离群众,首先就是在空间上拉开了距离,远离了人民群众。

  在战争年代,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党的军队,它们的活动都是和包括最基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处在同一空间的,党和群众在空间上是没有距离的。最明显不过的表现就是,党的领导机关,甚至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和高级干部都是住在窑洞和农家小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群众路线,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在这样的空间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扬光大的,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在这一空间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自然会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换句话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和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革命的胜利,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还有空间环境的变化,这样的转变从客观上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空间距离被拉远了。党和政府的机关驻地从窑洞和农家小院变成了机关大楼,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机关大楼越盖越气派,越盖越豪华,办公条件越来越舒适,但在群众眼里,却日益森严庄重,缺少了当年那份亲近,变得难以靠近。

  密切联系群众,还是一个时间概念,或者说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在人民群众中间,长时间的朝夕相处甚至生死与共,自然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在执政条件下,空间上距离的扩大自然带来时间上的疏离,表现就是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与普通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不再处在相同的时空环境中,因此也就产生不了直接的联系。我们注意到,一些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往往是前呼后拥,上车转一转、点上看一看、坐下谈一谈,调研的对象很少有普通群众。我们常讲,对人民群众要有感情,但问题在于,感情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感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表达关切和喜爱的心理和情绪,是在交往和相处中建立起来的,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在相同时空中实实在在的相处和理解,又如何建立感情呢?

  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党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要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异常复杂的主客体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执政条件下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其主客体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党的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就客体来讲,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何为群众?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阶层大分化的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已无法解释变化了的时代,这固然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难题:群众在哪里?党密切联系群众,联系谁?理论上需要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从社会交往理论来讲,人与人间的交往,存在一个交往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简单一句话,就是你值不值得我和你建立交往关系?我为什么要和你建立联系,甚至是密切联系?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资本和劳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三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这样的分析: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总书记这番分析大有深意。首先,权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因为二者之间交往的时间成本很低,无论是作为权力人格化代表的官员,还是作为资本人格化代表的商人,都是社会上的少数人,谁代表权力,谁代表资本,都是一清二楚的问题。其次,权力和资本之间的交往往往意味着“收益”,这种“收益”形成了官商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动力。从正面讲,这种联系,意味着投资,意味着就业,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官员的政绩,这无可厚非。但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官商之间的交往要有道,要把握好分寸和界限。

  权力和资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是比较容易和方便的,也是有着现实的动力机制的。比较而言,权力和劳动之间联系的建立要复杂得多。首先是成本问题,官员可以联系所有商人,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联系所有普通群众,不管在什么地方,普通群众都是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其次,联系普通群众,难以见到实实在在具体的收益,甚至费力不讨好。这对某些官员来说,就缺少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当然,我们可以讲,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到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但问题在于,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在各类工作岗位上的党员组成的。党的生死存亡,与党的组织成员的生死存亡,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苏东剧变告诉我们的一个残酷的事实。苏联解体,一个有着上千万组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瞬间土崩瓦解,一个曾经让西方人数十年间寝食不安的超级大国转眼间灰飞烟灭,令世人瞠目。但更令人震惊的是,面对党亡国破,组成苏共的党员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普遍麻木和冷漠。这反映了苏共和苏联的生死存亡,并不必然与党员个人,尤其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苏共由于失去民心而瓦解,普通党员一方面意识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认为其与自己并无切身的利害关系;而对于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来说,却反倒成了一种机会,要么摇身一变成为政治上新的权贵阶层,要么趁机鲸吞国有资产,变成各种财富寡头。从苏东剧变的情况看,执政党的成员对于组织的忠诚甚至远远比不上封建时代皇家的臣子对于君主的忠诚。

  有鉴于此,如何建立起稳固有效的动力和约束机制,使党的组织成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其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与党的事业发展、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期维护,实现可靠充分的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长效机制

  如何防止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对于我们这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讲,不是某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伴随我们党执政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始终不能松懈。

  第一,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组织意识,要始终牢记是组织的一分子,严格按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形象,要把这一要求内化为党的组织成员的本能,实现党的组织成员政治人格的统一和完整。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成员,享有着作为执政党成员的权力和地位,另一方面却做着危害执政党形象、危害党执政地位的行为,这种政治人格上的分裂,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第二,当前要下大力气集中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中央已经正式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自上而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内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党内脱离群众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和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影响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清除“四风”,绝不能一阵风,不能走过场,不能雨过地皮湿,无关痛痒。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对有上述行为的组织成员,按照党纪国法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总书记所说的要用整风的精神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动真格的。这样,才能警示全党,人民群众才会信服,我们党才能赢得民心。

  第三,要建立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这一制度,就是要克服执政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距离,使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也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扎实的依据。为此,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提倡和建立驻点调研制度,要住农家院、吃庄户饭,真正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真正贴近普通群众,才能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二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这一制度,就是要使普通党员和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发挥切实作用。比如创新当前的群众评议制度,扩大群众评议对象的范围,从评议普通党员到评议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群众评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对于在群众评议中不能过关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而且要降级或降职使用。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就是要使党的领导干部,在实现其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追求的过程中,使其个人追求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有机结合,激励和约束党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在政治上的成长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不断认可基础上。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制定和实施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政策措施,勤政廉政,才是保证其政治前途的理性选择。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