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关系”岂能与“就业”画上等号?

2013年05月28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调查显示,约有21.5%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为求职动用过“关系”。此外,还有21.5%学生因为“关系”、性别、户口等因素,在今年求职时有过“被挤掉”的经历。没有“关系”的应届生该如何寻出路?一名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表示,学校应根据学生意愿,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月24日《新京报》)

    没“关系”不能成为“往下”就业的理由

    中国经济网网友 徐雪泥

    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本事是否过硬,社会不应该无形中设置众多“游戏规则”来阻止年轻人展现自身的才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才是自然、合理的淘汰和选择方法。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扫除就业的重重“雾霾”,才能让那些“走向基层”的人心甘情愿扎根基层,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最难就业季”的矛盾。

    没有“关系”才回基层,是高压之下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对“关系户”、“特权派”的强烈谴责。“关系门”、“拼爹游戏”,让那些没有“关系”,寒窗苦读数十载只盼跳出“农门”的农家学子何去何从?

    没“关系”留不下,是一线城市的损失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强

    对一线城市而言,如果大量没“关系”的学生投向二三线城市,意味着人才的选择空间将大大收窄,意味着将难以招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要知道,无爹可拼的没“关系”学生,想要在就业路上胜出,唯有求知上进,力争在本领上胜人一筹。相比之下,没“关系”学生往往属于学业上的“实力派”。如今,这些“实力派”因为“关系”而离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线城市的巨大损失。

    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最重要的支撑在人才,最大的特色也在人才。如果优秀人才进不来,一线城市如何发展,又如何让“一线”的特色发扬光大?

    “拼关系”就业有违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杨亚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和配置本应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直观地讲就是,人才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供求和竞争这三个要素综合比较来实现就业。在市场公平的环境下,劳动力资源通常是自由而合理地配置到企事业单位中去,从而实现人才在市场上的优化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竞争。市场通过人才的竞争来发挥其优势,从而,求职者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岗位,使其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当前大学生“拼关系”就业,体现出来的却是不正当竞争。于是,社会上频频出现了“萝卜招聘”、“因人设岗”、“暗箱操作”等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众道德的就业怪现象。

    “拼关系”就业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公,这种不公会进一步体现在社会财富、工资待遇分配上的不公,进而造成“赢者通吃,弱者更弱”的局面。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