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名目繁多、内容各异的各种会议中,冠以“论坛”之名的会议日渐增多。这些会议往往给人时尚、高端、权威的印象。如果在论坛前边再加上“国际”、“高峰”等字眼,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办论坛是要花钱的,而且它不同于一般的会议,要请外人,还得是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上的权威人士或专家学者。于是基层要想办个论坛,首先要托关系,找门路。请到“权威”人士,还要安排交通食宿、参观游览,这钱自然不能少花。那么,主办者为何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借机造势”往往是支撑论坛主办者忙前忙后的真正目的。
为了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寻找本地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兴办小到专业市场、特色商街,大到产业园区、开发区以及各种节、会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论证。如果条件不具备,地方决策者出于追求政绩和轰动效应的目的盲目上马,项目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在此背景下举办的论坛已经演变成一种商业活动,甚至是一场“秀”。
项目的决策者,也就是论坛的主办者并不需要与会嘉宾来决定项目的生死存亡,只需要他们来呐喊助威。而受邀的专家学者拿了出场费,难以对项目发表“真知灼见”,更不可能唱反调,而是投主办方所好,不是“充分肯定”,就是“高度评价”。媒体从中引述权威观点,充分宣传造势。有公司专门从事各种论坛的策划和筹办,一边联系着各级政府部门和机构,另一边联系着一批专家学者,从中牵线搭桥,促成一个个论坛“成功”举办。看看那些中途下马的半拉子工程或者建成后门庭冷落的项目,很多都曾举办过各种名目的研讨、论坛活动,曾经侃侃而谈的“专家”是否难辞其咎?
那些不顾客观实际、只为满足主办者意愿,频繁“走穴”于各种论坛、频发“权威观点”的所谓专家学者们,其言行可能导致巨额投资的重大失误,危害不容小觑。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