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国家:紧缩,没那么简单

2013年04月16日 08:03   来源:人民日报   马克·布莱斯

  西方多国政府正在为巨额债务挣扎。包括美国在内,陷入危机的国家都无法继续无限发债。2009年以来,欧洲的情况即是一个例子,市场开始变得紧张,国债收益率上升。所以,这些国家现在是否必须削减预算?可惜的是,答案没这么简单。

  很多人,特别是政客,习惯于将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和一户家庭的财政状况做类比。这么做有一定道理,听着也容易理解。“债务过多——停止开销——目标达成”,这是从与家庭做类比中得出的药方。但是,上述类比并不合适,且会导致错误政策。的确,当一个家庭花销过大时,它需要缩小开支从而平衡收支,但对于国家来说,事情没这么简单。

  家庭不会增发货币从而稀释债务,但国家会这么做。家庭不会向成员增税来偿债,但国家会。除婚姻外,家庭不会新增成员并对他们征税,但是国家会通过吸收移民来这么做。最后,家庭不会发行更多的全球储备货币,但是美国会这么做。简单来说,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大国,和家庭很不一样,将两者简单类比只会导致错误政策。

  即使限定债务和货币的发行上限,削减开支也不一定会减少一国债务。要弄清楚为什么,只需将一国经济状况想象成一个分数,分子是债务,分母是经济总量。拿今天的欧洲来说,这个分数大概应该是4/5。紧缩政策之下,政府开支减少了,但别忘记同时减小分母。政府一旦减支,失业就增加,税收也下降,用来偿还债务的收入以及经济总量本身,都随之收缩。如此一来,债务负担,即债务相对于经济总量的比例反而有可能增加,而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没有发行新债。

  看一看2009年以来实施紧缩的欧元区国家吧。拉脱维亚、爱尔兰两国可谓是执行了欧洲最严格紧缩政策,但这两个国家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却还是提高了。作为紧缩的结果,现在欧洲失业率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国家债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令情况更趋复杂的是,在欧元区,各国使用统一货币且互为主要贸易伙伴,现在又同时试图减小开支。一个人如果想要省下钱来,他必须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一定收入,所以当每一方都想省钱时,就会出现一场自欺欺人的减支竞赛。凯恩斯把这种局面叫做节俭悖论。节俭悖论出现时,每一方都想提高自己的偿还能力,却都难以成功。在欧洲,德国和芬兰等国家不受此困扰,因为这些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在欧元区之外,而像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情况却没那么好了。每个国家都有贸易顺差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必须有人进口,才会有人出口,这个世界的总账户不可能出现顺差。

  (作者为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