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4月20日8时,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如火如荼的抗震救灾随即展开。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赶到震区,国务院抗震救灾Ⅰ级响应启动,军队、武警部队、专业救援队伍等紧急赶赴灾区,一个个急促的日程表,清晰地记录着我们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只有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限度。【详细】
一切让步生命救助
黄金救援期限还剩一天,对于救援者和伤者来说,情绪有所波动可能在所难免。必须坚定的是,奇迹总会发生在满怀希望的人身上。我们的救援没有停止,我们还在奋力刨挖,我们还在行走探测,我们还在寻找哪怕微弱的呼吸,我们还在呼唤你们的名字,不要放弃,不能放弃,我们期待奇迹,我们需要你们用活下去的信念与我们一同完成奇迹。【详细】
有序救灾,期望我们进步得更快
在“谁去救灾”问题上,应该做到帮忙不添乱。在任何国家,政府都是救灾的责任人和主体。当然,现代社会的救灾力量是多层次的,很多社会组织的救灾专业性比较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那些只是专门去表达爱心的同胞,就不必赶在这个时候前往灾害现场了。这两天地震灾区交通拥堵,专业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进不去,令人心急如焚,再次证明了理性和有序此时是多么的重要。【详细】
今天的救援会传递到明天
这5年当中,源自“5·12”的行政效率和公民精神,似乎在某些时候有过衰减,对此我们忧虑过也批判过。但一场强震再次激活了国家和社会的这些良性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次激活就会是一次固化,一次叠加就会是一次强化。5年前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对于四川依旧,对于中国依旧。【详细】
从汶川到芦山,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络、微博、微信、短信中,无数情真意切的祈愿,“我们都是雅安人”响彻神州大地。
我们知道,自然灾难还难以远离这片国土,但是,13亿人共命运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无须畏惧任何灾难。这是守望相助的时刻,让我们伸出双手,尽己所能,与灾区心心相连,手手相扣,汇成充满温情和关爱的力量,凝聚起战胜艰难险阻的正能量。在与灾难搏斗中,我们会更加从容和坚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