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悲剧:又见校园暴力教育必须反思

2013年04月18日 07:59   来源:法制日报   苗蛮子

  昨天(4月16日 编者注)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被警方刑拘(4月17日《京华时报》)。

  由于复旦大学这起投毒的悲剧事件,中国高校学生暴力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应当说,校园暴力事件属个案,并不代表大学生的素质面貌。梳理这些极端事件的原因,若从微观层面审视,当然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无关系。一项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惑”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而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人们的一个共识。

  但现在的学生如此脆弱不堪,对生命如此冷漠,更多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反映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观的缺失。换言之,就是没人做学生心灵的“牧羊人”。应当看到,当前的中国教育体系突出的是竞争性和功利性,而不是教育或者说是“人”本身。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居于教育利益链最底层的学生,已然沦为上游利益各方共同盘剥的“廉价劳动力”——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一线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作为政绩的教育数据更漂亮些。至于学生心灵的成长、道德良知的培育,则往往被忽视或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当以健全人格、滋养心灵为旨要的教育成为一种营利的工具,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则更多是如有学者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脆弱的利己主义者”。

  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终究不是世外桃源,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熏染。因此,将这些校园暴力事件放置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考量,无疑和其他领域的投毒案一样,都不过是社会的缩影。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逻辑生发关系:因为社会的失守,作为社会一环的教育也难以独善其身。社会流风所及,于是教育领域也就不可避免呈现出急功近利、人文精神没落、大学衙门化等面目。

  回到复旦大学这起极端事件,目前校方已否认了坊间流传的“竞争”、“情杀”和“误杀”等三种作案动机。我们相信,该案很快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但是该案所引发的反思显然不会终止,且反思的层面显然不能止于教育。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