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儆效尤的基础上,假如能给“犯错误”的年轻人留有一条“后路”,是不是更佳的选择?
山东大学的“劝退令”引发了舆论关注。97名被劝退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毕业在即,却再也拿不到毕业证,四年的大学教育化为乌有,想来着实让人遗憾。
随着这些年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宽进严出”也成为众多高校遵循的教育原则。假如没有一定的“淘汰”机制,高等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切实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山东大学的劝退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和支持。
但反对者的声音也不能忽视。在反对者看来,从严治校没错,但如此大规模劝退学生,是不是也意味着大学教育本身存在若干问题。如果说劝退几名学生是“个体”的问题,上升不到整体教育的层面,可是近百名学生一下子被“劝退”,教育的问题就有可能被看作“社会性”问题,被舆论炙烤。
在此不得不说,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后产生厌学态度,与他们长期在应试教育中被灌输的思想密不可分。很多学生都有过类似体验,中学时刻苦学习,老师也会时不时开导学生,“现在不怕吃苦,等考上了大学再好好放松”。很多学生也由此产生了“考上大学便万事大吉”的心态,大学里“混学”乃至“打酱油”的现象很常见。学生们的问题是在整个应试教育过程中累积的,却必须在大学里解决,大学虽然为难,但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现状。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心态不正,教师恐怕也难辞其咎。如果高校里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更为妥帖,学校里求学气氛很浓,那些“思想动摇”的学生能经常被老师教导,恐怕也不会集中出现这么多“差生”。况且,现在高校里学风不正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学生身上,高校教师学术造假的丑闻也是时不时曝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高校校风。
无论教育环境多么复杂,但是有一点是高校必须做到的,那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目前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要改变这个现状,建立高等教育淘汰机制是必需之举,问题在于,“劝退”是不是这个机制中唯一的选择?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大学自由转学等制度,如果学生被劝退,那么继续接受大学教育的可能性很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残酷”的现实后果,高校在大规模“劝退”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谨慎一些?虽然说“大学教育”不是年轻人通向社会的唯一途径,但他们毕竟含辛茹苦考上了大学,一张“劝退令”将其多年努力化为乌有,多少有些“残忍”。劝退不应是高等教育淘汰机制中唯一的选择,在以儆效尤的基础上,假如能给“犯错误”的年轻人留有一条“后路”,是不是更佳的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