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更多公民“死磕”政府信息公开

2013年02月20日 08:07   来源:齐鲁晚报   汤嘉琛

  近日,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陆鸣被曝拥有2600平米的豪宅,官方回应称他是“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房”,但公众的疑虑并未因此消除。据媒体报道,自称“暴力拆迁受害人”的上海女子顾倩钰,前不久向崇明县有关部门申请公开陆鸣别墅建房批地手续、陆鸣是否拥有农村户口等信息,但该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未予回复。

  公共事件中,再次见到公民“死磕”政府信息公开,这样的现象让人欣慰。近些年,当一些政府部门和问题官员对公众的质疑置若罔闻时,我们时常能看到顾倩钰这样的公民。无论是申请公开陕西官员杨达才工资的大学生刘艳峰,还是申请铁道部公开售票网站建设信息的律师董正伟,抑或如今追问副区长别墅信息的顾倩钰,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理性地表达诉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民精神。

  从结果来看,因为这些个体公民的声音很单薄,时常会遭遇“踢皮球”——有报道梳理了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大学生以公民身份要求信息公开的案例,结果显示他们的申请几乎全都被拒。尽管如此,我们仍从这些公民身上,看到了公民精神的闪光,他们用实际行动拓展了获取政务信息的渠道,推动了政务公开。

  社会的进步,需要很多方面的推力。其中,积极的公民行动和公共参与精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恰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的那样:“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着献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不要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正是顾倩钰这样的公民,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以日拱一卒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也改变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件,更希望相关部门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回应社会关切,而不总是被动地应对舆情。诸如政府信息公开,本就属于政府部门的分内之事,越早公开、越主动公开,就越能赢得化危为机的几率,也就越能减少不必要的猜想和误会。让信息公开制度化、常态化,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公民提出的信息公开请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公共事件中的问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