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都在讨论雾霾,就像不久前全中国都在谈论着美丽中国这个新词。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连日来,大半个中国,PM2.5指数频频爆表。它让人们看到了理想穿透雾霾,照进现实,还有着漫长的距离。呼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中国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闷,带着心痛的喘闷。
伦敦治雾,给了全世界成功的经验。归结起来有两点:一,强制性;二,宏观调控。
上世纪中叶,进入工业急速发展阶段的英国,雾都伦敦一年雾日达50天。杀鸡取卵,后患无穷。据史料记载,1952年12月5日至8日,伦敦4天内死亡人数高达4000人。这一周,因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结核病等死亡人数,达1306人。
在急速的GDP增长与人类生存健康的两难冲突中,工业革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的英国,选择了后者。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迁电厂、控煤炭、罚排放,制订强制标准。至1980年,伦敦雾日减少至5天。
虽然是同呼吸,但英国直至欧盟,没有要求民众与政府一起来担责任。正确的废话谁都会说,很煽情,却空谈,没有操作性。他们大规模改造居民传统炉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等等,而对政府部门,却大开罚戒。英国对达不到空气质量标准的地区,规定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即便到了60年后的今天,欧盟仍规定成员国全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否则罚款4.5亿美元。
理想穿越雾霾的距离,英国人走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而历史留给中国人画就美丽中国的蓝图,则迫在眉睫。它首先考验中国人的,是决策者厘清责任的勇气,其次才是决心问题、智慧问题。这个勇气,不是一句“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的一笔糊涂账,不是看似人人都在挑担子,结果谁都没压力的和稀泥。几十年来,那些母亲河流域不断扩建的化工企业造成的污染,民众也要承担责任?那些被官员“跑部进京”引以为政绩的落后产能办厂批文,哪个老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亲吻过?不断消失的绿地是民众的错?机关那么多公车有几个普通百姓坐过?经济发展了,功归别人,未富先污了,你一句同呼吸就要共责任,搞得跟宏观调控没关系,跟法治监管没关系,跟执政能力没有关系,这样的逻辑,听着能让人不觉得喘气更闷么?
在空气污染问题上,同呼吸,只能共命运,绝不可能责任均摊。改变呼吸环境,不是人人均摊历史的责任,也不是人人均摊未来的担子,更不是让百姓回到步行的年代,让中国回到自行车王国时代。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政府必须承担责任的主体。当人们关起门来呼吸,当生病的老人和孩子挤满了医院,“美丽中国”已经不能只是报告里的一句口号,一个蓝图,而应成为国家意志,执政意志。在责任的层面上,只有让GDP多挑一些,让税收多承担一些,让宏观调控、让法治中国的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多担当一些,老百姓才会真正从中感受到执政者的决心,看到美丽中国的信心。
拨雾驱霾,让我们的呼吸不再胸闷心闷,再也不是公益广告里所说的“留给子孙后代一片蓝天”那么遥远的事,再也不能是仅仅用来煽情的事。现实与美丽中国的理想,距离不是问题,智慧不是问题,在于执政者的勇气和决心。执政者把历史的责任与未来的责任担当起来,百姓才能找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