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实践充分证明,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观念不断强化,对外开放的理论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鲜明而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包含着、始终贯穿着对外开放。这些年来,党中央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和国情,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些战略思想,为我们应对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在正确分析研判国际国内局势深刻调整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发展一再表明,对外开放是世界各国经济腾飞的普遍经验,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科技革命迅速产生与扩散,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配置。如果离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发展。我们最大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同时,建设资金不足、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生产的丰富管理经营知识和经验,生产力水平总体需要大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外开放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壮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生产要素流动和交换逐步增加,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国际联系的基础上,服务贸易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多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广泛采用,获得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丰富经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在不断扩大。以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江苏为例,30多年来,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向开放型经济转型,用占全国1.06%的土地面积养活了7800万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居全国各省区之首,7个县(市)居“全国百强县”前10位……对外开放不断为江苏“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这些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二
这些年来,我们在摸索试验中前进,在整顿调整中提升,在完善创新中强大。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快速发展。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量、直接利用外资等都得以明显提升。1978年至今,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0多年保持高位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10%,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正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发展与进步,就不可能在当今世界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对外开放,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现已全方位地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进程。通过对外开放,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进出口总额增长4.9倍,2011年达到364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并且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测算,“十二五”时期,中国进口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机遇。
世界经济史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一重要因素。中国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不仅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更拓宽了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对外开放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无疑会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三
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放意识,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
对外开放是一篇大文章。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大势中的重点。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在风险全球化面前,每个国家都加强了对于外部风险传递到国内的防范;另一方面,各国又不得不对外开放,协调一致地采取措施化解风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又使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移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此背景下的经济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等,更加有赖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总之,随着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放意识,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在对外开放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在对外开放中彰显我国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只有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才能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更加相协调;更加注重在对外开放中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当前,我们在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利用国外需求,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到消费、投资、出口3大动力协调拉动的轨道上来,就需要更加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对外开放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开放的环境。
在对外开放中彰显我国推进整体文明进步的价值目标。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通过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水平;通过对外开放,以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文明建设;通过对外开放,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对外开放中彰显我国促进人民幸福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过程,就是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发展的最终目的,绝不单单是追求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伟大事业,对外开放永无止境。只有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由此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执笔:方世南 曾德贤 江里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