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颁诺奖,领不回阅读的春天

2012年12月12日 11:04   来源:武汉晚报   鲁珊

  莫言终于站到了中国文学界梦寐以求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莫言终于捧到了中国人耿耿于怀一个世纪的奖杯。

  莫言的这个奖,看上去就像文学的一剂强心针。看上去的意思,是本来并非如此。莫言在瑞典朗诵了《狼》和《生死疲劳》,我猜读过的人不多,起码没有关心莫言穿长衫还是西服的人多。好吧,没读过不要紧,读书么,什么时候都不晚。何况,如今瑞典的评委们鼓过掌的东西,就是镀过金的什物,真心没兴趣,假装高雅博学一回也得翻翻吧。非也,莫言很红,莫言的书很火,但是有耐心去看的人,我猜寥寥——王菲在微博上写了10个字,24小时内转了3万次,评论2万条,大伙都在忙这些呢。要说时尚,诺奖本身是时尚,菲姐的幽默是时尚,那些又长又硬的文字……拜托,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么。

  莫言的奖,对盼了上百年的中国读者来说,不知是来得太早还是太晚。

  上世纪80年代,文艺青年比高富帅还魅力翩翩,一首诗俘获一个人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今,这都是打上了年代印记的老朽之物,或笑柄。

  实体书店在21世纪的第二个入口彻底崩溃。当然,没人买书不等于没人看书。电子书籍,微博、微信,报纸、论坛,长帖,哪一个都是汉字自由组合体。

  如果说,网络社交带给我们若干变化,这些变化90%具有进步意义,那么10%中的一大遗憾,必是“碎片化阅读”。

  美国曾有心理学家告诫,孩子过多的接触电视电脑产品,会成为“电视儿童”,电视儿童属被动式接受信息,思维能力会不自觉的下降。

  所以,阅读指数在很多国家是作为政治和文明指标看待的,它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我们通过阅读传承祖先的智慧,认知当前的世界。应当说,一百年前的白话文、半世纪前的简体字,已经让我们与先哲们有了两次断裂,如今,我们正在让这样的裂痕变成鸿沟。它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它是一个民族是否习惯吸取养份,习惯独立思维的问题。

  宽容的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精神表达方式,所以,微博未必以后不会出“140字大师”,未必不会有诺贝尔之主。

  但是,表达的方式各异,学识与精神的传承却不论何种方式都需要。莫言所代表的那一代啃过书本的隔代人,即便如今因“毛泽东时代深刻描述人”而捧回诺奖,终究只是2012的一件时尚大事,与渐行渐远的阅读习惯,已无进益。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