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铺就政策新路

2012年12月03日 07: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勇

  党的十八大为判断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走向打开了至关重要的观察窗口。笔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必须转变增长模式,着力提高经济坚韧性,拓宽经济增长空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为未来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坚韧性铺就政策新路。

  应着力提高中国经济坚韧性

  所谓经济坚韧性,是指一国经济分别在顺周期和逆周期环境条件下的坚强成长与韧性发展程度。这种坚韧性,一般通过如下特征得以体现:一是淡化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强化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二是提高经济抗压能力,当经济在遭受内部或外部不利环境影响时不会自乱阵脚,更不会大起大落,从容实现稳定增长;三是经济适应能力较强,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尽早摆脱困境,进而走上创新发展的轨道;四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能在全球经济长远发展中把握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五是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和改善,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上述五个特征,实际上也就是经济质量提高程度的突出反映。

  对照上述特征,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成长有余而韧性不足。从过去30多年发展的情况看,在政治上,中国并没有受西方多大的影响,而是在不断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实现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三倍多。不仅如此,30多年来,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差别尤其是城乡差别还相当大,农村发展之路还比较艰难。因此,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除了基于制度变革以及技术提升而带来的生产力的增长外,还有大量依赖投资以及粗放型地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而后者显然是有极限的,特别是在世界已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今天,这种极限的来临,可能将比我们预期的要早很多。同时,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也或将在未来几年消失,这一拐点的越过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另外,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库兹涅兹拐点”,也就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先扩大后缩小,从而形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越过“库兹涅兹拐点”,收入差距能否成功缩小,就形成其是否能够维持持续增长动力的关键。还有,过去30多年支持中国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国力变强之后,经济转型升级中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使中国在“十二五”时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新挑战,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为此,中国经济必须寻找到一种更有坚韧性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去年年初公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就已经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更重质量和结构优化,而不再一味追求快,体现出了“好”字当头的政策性导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坚韧性发展的精神。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下半年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10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已趋于稳定并继续出现积极变化。会议要求四季度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宏伟目标。其相关政策,都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经济坚韧性发展的精神和政策取向。

  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提高中国经济坚韧性的基石。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根据中国国情,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依照中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不可能主导全球化与高技术化的进程,也不可能把调整目标锁定为全球化与高技术化,所以,必须以全球化与高技术化为背景,充分考虑它们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二是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同时,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经过局部的调整而融入全球化与高技术化。三是中国是个大国,大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简单接受国际分工,在全球经济中被动定位,而是必须有所作为。如果国家意志能够顺应规律,不排除会有超国力的结构调整结果。四是过往的房地产主导型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房地产调控之后,去库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较大。目前,正处于逐步摆脱对房地产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走出一条全新的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之路的探索期。而且,现在看来,这个时期或许还不短,比如三至五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不能再去推G D P政绩工程,更不能再去盲目铺摊子,搞基建投资,搞形象工程,而应稳扎稳打,全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和结构调整。

  根据上述特征,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核心问题。一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二是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三是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四是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铺就政策新路

  十八大报告已经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努力实现的新的目标和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0多年前,根据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而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已明显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而如今,中国已进入“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中又面临上述诸多矛盾和挑战。因此,“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我们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兴国之要。但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的坚韧性。具体路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子。同时,还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坚韧不拔,能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壮大的真正的企业家,使之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引领者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基因。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制造业升级体系,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以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十八大还把未来施政着力点放在进一步改善民生上,并强调要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这些政策,在未来十年必将会取得一举多得之效:既稳定经济增长,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增加民众的福祉。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指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能量,为到2020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