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改革

2012年11月30日 09: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马光远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要靠改革,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联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对李克强副总理关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的论断会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而言,就是尽快告别前工业化时代,进入真正的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

  而所谓现代经济体系,从全球的指标来看,不外乎如下几个命题:第一,现代市场经济首先应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应该实现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意味着真正完成城镇化的步伐,城镇人口的比例应该占到全部人口的65%左右;第三,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意味着有先进的制造业,也意味着有与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应该在60%以上;第四,现代市场经济更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依靠高的投入,而应该是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没有清晰的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有市场主体的真正平等,没有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没有新型工业化推动的强大现代制造业,没有与之对应的先进服务业体系,中国经济就不能称之为现代经济,中国社会也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改革的深化和推动。

  比如,以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而言,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意味着要进行政府职能的改革和转变,除了提高服务和公共产品,政府尽可能的不再直接投资和对微观领域进行干预,不再搞太多的审批,相信明年后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就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重新进行梳理的破题之举。再比如,在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上,报告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就意味着,一定要推动政府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改革,要废除行业和法律层面对各类主体歧视性的规定,特别要在民间投资在进入垄断领域上有更大的突破。

  特别是,在加快中国城镇化的步伐上,更是离不开各项改革的推动。中国的城镇化,绝非农民转变成市民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很多领域的改革,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而这些改革,又都是三十多年来难以推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目前正在制定的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制度,就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对于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动城镇化进程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这个最大红利的推动却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无论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打破垄断;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资源价格的调整,都需要有勇气和魄力打破各种利益格局,特别是部门利益的阻碍,都不易。正如李克强副总理特别强调的,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这不仅是新一代领导推动改革的决心,也是在向很多停滞不前的改革喊话。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