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过高 如何让百姓有底气“敢花钱”?

2012年11月20日 09:46   来源:千龙网   叶祝颐

  在中欧商学院11月18日举行的校庆论坛上,专家热议的话题仍然是中国经济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出口。中欧商学院教授朱天指出,中国消费率水平的另一面是储蓄率过高。中国储蓄率达到5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说,老百姓是不敢花钱,银行里存的是保命钱,如果要让他们花钱,就要提高社会保障,而不是到处兴建基础设施。(11月19日中国广播网)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三驾马车本该齐头并进发展。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成为我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专家把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储蓄率过高、百姓不敢花钱。

  百姓为何不敢花钱呢?虽说 “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天堂相遇”的老段子说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比较谨慎。但是收入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才是百姓不敢花钱的主要原因。在莫言先生750万元诺贝尔奖金只够在北京买120平方米住房的时代,百姓不敢花钱表达的是对民生的诉求,对生活现状的焦虑。如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老太也未必不敢贷款买房、消费,提前享受幸福生活。正如甘犁所说,“银行里存的是保命钱,如果要让他们花钱,就要提高社会保障,而不是到处兴建基础设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其实,亚当·斯密的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多数中国人是靠劳动养活自己的。如何提高公民劳动所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显得迫切而必要。

  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当数量民众的收入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虽说当前物价正在回落,但是,物价长期高位运行给民生带来了压力,民众普遍感觉货币购买力下降,“钱不经用”。而且当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不可预知性。一些职工还面临减薪甚至失业的困难。而且自来水、天然气涨价,居民阶梯电价,特别是房价、教育收费居高不下,新医改成效尚未显著体现。民生负担依然很重。如果职工收入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与物价水平,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民众生活质量与消费信心难免会受到了冲击,产生种种焦虑情绪。

  提高公民收入水平,完善民生福利,化解老百姓“不敢花钱”的焦虑情绪,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当然,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让政府、企业大规模涨工资不现实,预备起涨工资还可能引发通胀。但是把握公平导向,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民劳动所得,应该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比如,扎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国企高管限薪措施,压缩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三公消费”,放缓上项目、上工程尤其是打造形象工程的步伐,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特别是要给中小企业减负,给予政策扶持,破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空间,让企业腾挪空间给员工加薪,让民众收入跑赢物价,值得考虑。

  十八大报告除了明确国民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两个“倍增”的发展目标以外,还特别强调“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完善救助机制;增加民众福利,让普通民众对民生财政感同身受,享受均等、优质公共服务少花钱或者不花钱,消除民众花钱的后顾之忧。值得认真去做并且要做好。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