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控政策会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强大阻力呢?毫无疑问,与目前实行的政绩考核机制有关。因为,不管调控与否,也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却始终不变。
从2003年到现在,一共有38个文件,都与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有关。但是,10年过去了,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好,反而更加严重、更加突出了。
这显然不是水泥行业有多么强硬、多么坚强、多么不可突破,而是调控的失灵——调控政策失灵、调控手段失灵、调控目标失灵。让调控之拳如打在海绵之上毫无威力的,除水泥行业之外,还有钢铁行业,同样经历了10年调控,产能却不减反增、不降反升,以至于在市场发生变化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有人说,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主要是地方保护造成的,使兼并重组等工作无法展开,导致产能无法压缩,产能过剩问题也就无法解决。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也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要想方设法地保护这些传统产业、传统行业,甚至还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投资这些行业,如今年广东、广西两地刚刚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大钢铁项目。即便是上大压小,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也是不合适、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这就不能不令人需要从更深层次、更新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以钢铁、水泥行业为例,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已经认识到这两大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并迅速出台了调控政策。不仅如此,还勒令下马了一批项目,如一度引起强烈反响的江苏“铁本事件”。
但是,调控尚未到位,压缩和控制的项目尚未真正停下来,就在房地产业的热火朝天之中,再度红火起来,而且产能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了调控之前。此后,虽然有关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对钢铁、水泥行业发布产能过剩信息,并连续不断地出台控制这两大行业产能过剩的文件和政策,但是,在虚假繁荣带来的利益驱动下,无论是地方政府和投资者,都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风险,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即便中央下达了控制产能、压缩产能的具体指标和要求,也是令行禁不止,不仅不压缩,反而越建越多。
调控失灵,已不仅仅表现在对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也表现在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影响方面。如果不是房地产业的无度、无序发展,如果不是房地产业造成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虚假繁荣,如果调控政策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强烈的控制和影响作用,钢铁、水泥等行业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过剩现象。正是因为调控对整个经济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没有能够在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和规范运行,才直接导致部分行业发展的无序、无度和不规范。
所以,该检讨和纠正的,不光是地方保护主义,还有调控政策的制定、调控政策的执行力、调控政策的前瞻性。如果政策本身就是大起大落、或上或下、或紧或松,那么,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地方保护主义也就只会愈演愈烈。
首先,要解决好调控政策稳定性不强的问题。虽然调控政策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确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可以经常大起大落、或紧或松。但是,从2003年到现在,调控政策已出现过多次波动,且波动的幅度很大。原因在于,调控始终没有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紧就死、一松就乱“怪圈”。而这个“怪圈”的出现,主要是不能准确地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不能做到张弛有度、紧松有序,往往紧得太猛、松的太快,紧时“一刀切”,该紧的紧,不该紧的也紧了,松时也“一刀切”,该松的松了,不该松的也松了。这样的调控方式,怎能不出现调控失灵的问题呢?又怎能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呢?所以,如何把握好调控的力度与节奏、目标与方向,增强调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提高调控作用与效果的关键。
其次,要解决好调控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既然出台了调控政策,就要确保政策作用的发挥,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这恰恰是这些年来,调控政策屡屡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句俗语,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政策的执行力不强,政策的威力不够。这也是为什么38个文件解决不了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调控政策会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强大阻力呢?毫无疑问,与目前实行的政绩考核机制有关。因为,不管调控与否,也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却始终不变。GDP、财政收入等,都继续下达增长目标,且一级高于一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还如何会考虑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呢?加上干部提拔都是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自然也就只有这样的结局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调控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问题,让政绩考核与干部任用能够与调控政策衔接起来,协调运行,而不是各唱各的歌、各拉各的调。
再者,要协调好要素配置问题。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说白了,也是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因为,凡是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资源、资金资源、自然资源等。反之,如果这些资源用到其他行业,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竞争力将大大提高。
而所以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配置部门在资源配置上缺乏大局观、全局观、长远目标和眼光也不无关系。如资金资源配置,无论是前些年的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还是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都与银行的过度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银行在资金投放方面能够更具前瞻性和长远眼光,能够对国家控制的行业采取限制措施,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格局。再如项目审批,有关方面尽管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却常常忙不出效果,忙不出水平,明明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然审批不停,甚至做了大量先建后批的可笑工作。如此,还如何能够控制好产能的严重过剩呢,地方又如何不采取保护主义做法呢?所以,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的短期目光、局部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全局一盘棋”、“全国一盘棋”。不然,难!
总之,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经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任用,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好这一问题。而提高调控政策稳定性、执行力,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则是关键之关键。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