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广州市农业局2010年“三公”经费被发现有两个版本。数额多的那个版本,是作为内部信息参考提供给广州市人大的,数额超过1000万元,而在官方网站公布的版本,则降到只有不到500万元。
公开“三公”经费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有力举措,是顺应民意,与时俱进的行为,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也是建设廉洁、节俭型政府,遏制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但出台政策是一回事,能否执行到位又是另一回事。有些单位部门迫于压力公开了“三公”支出数据,因数据间的差异太大,机构的解释不清晰,相关监督机构没介入等原因,引起公众的质疑。
正如很多网民所疑惑的:公众无从判断公布数字的真实性。有些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让公众看不懂,满头雾水,更不要说去核实了。同时,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标准何在,由谁来制定,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如果是不合理的,公众如何约束等等。广州市农业局公开的“三公”经费出现数据相差较大的两个版本,正印证了网民的质疑。
公开只是手段,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违规、预防腐败。因此,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开单位报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理,只是把公开当作秀,为了应付上级和公众,“三公”公开就失去了意义。长此以往,公众会产生视觉疲劳,对“三公”支出的监督失去信心,难免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将导致一项好的政策因执行不到位,而沦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
真实性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生命所在。笔者认为,要确保公开数据的真实性,不应仅让单位部门自报,更应当经过审计部门审计签字后由政府权威部门公布于众。在公布之后,还需组织相关部门抽查核实,或邀请社会人士和媒体参与监督,以此杜绝某些单位部门的暗箱操作。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公正,只有公正才能确保“三公”公开的延续。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