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元过一天”的“作秀体验”很能激起公众的关注,但真要关注贫困,一些必要的贫困“制度秀”、“政策秀”更不可或缺。
昨天,全球迎来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日前发起“感受6块3”的活动,号召大家在17日体验用6.3元过一天,以增进对贫困的感受。据了解,“6块3的标准”源自中国扶贫标准,是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除以365天所得。
6.3元过一天,在很多城市看起来似乎很难完成的一件事,其实在中国的无数乡村里,每天都在日复一日地上演。自去年中国上调贫困标准,将原来的1196元贫困线提升至2300元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也相应地从2700万增加至大约1亿多,约占总人口的10%。这也意味着,有1亿多人每天的生活消费还不到6.3元。
因而,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感受6块3”活动,尽管也被人质疑有作秀的嫌疑,但倘若通过这种作秀,让公众切身体验对贫困的感受,进而唤起社会对贫困人口的关注,如此作秀即便多些又何妨?
当然,“6.3元过一天”的体验也只是“国际消除贫困日”的一个活动,如果真要关注贫困,仅仅通过这种作秀式的体验,恐怕远远不够。正如16日的“世界粮食日”当天,一些地方发起了饥饿体验活动,多地粮食局局长及其职工纷纷响应倡议,24小时不进食,以期唤起公众对节约粮食的重视。此举被不少人批评为作秀,原因即在于有人认为,与其搞饥饿体验,不如重视粮食安全,想方设法把因为农村空心化而荒废的田地种上庄稼,把三公消费的粮食浪费降得低些再低些。
同样道理,“感受6块3”的活动是要唤起对贫困的关注,但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消除贫困,这是在体验“6.3元过一天”的活动后,整个社会所要关心的。我们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却仍有1亿多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让这部分贫困人口每天的生活消费能超过6.3元,民间的舆论关注和爱心救助大有必要,但最根本的还需要一些国家层面的制度扶贫和权利救济。
而尤令公众忧心的是:一方面我们有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等待脱贫,另一方面一些不时曝出的“贫困乱象”,不但让扶贫政策打折,也让贫困越来越异化为“稀缺资源”。
昨天有新闻说,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淅川县林业局局长,花费30万,用水泥打造了两棵高达15米的山寨版“迎客松”,并将其“种植”在林业局大门口。而此时,林业局负债已经近600万元。两年后,局长因腐败落马,两棵假树随即也被拆除,成了一堆垃圾。30万对一个贫困县来说,至少能解决不少贫困人口每天6.3元的生活费。有多少公帑被挥霍在官员的个人爱好和政绩中?而类似“江西贫困县财政局股长携近亿元公款外逃”、“贫困县被曝砸千万办演唱会”的消息,无疑加剧了人们对地方“贫困乱象”的忧虑。
而更荒唐的是,脱贫本应是好事,是官员和地方追求的政绩。可事实却是,有很多地方不愿脱贫,有全国“百强县”长期跻身“国家级贫困县”行列,甚至有新晋贫困县打出“热烈祝贺××县获选贫困县”的标语。在这背后,凸显的是扶贫政策既要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又要让贫困县等地方政府在脱贫后能走上“造血”之路,而不是躺在扶贫救济上睡大觉,从而有可能陷入脱贫后再返贫的困境。
因而,“6.3元过一天”的“作秀体验”很能激起公众的关注,但真要关注贫困,一些必要的贫困“制度秀”、“政策秀”更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