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成市民“生活卡”折射出什么

2012年10月15日 08:59   来源:中国网   吕志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10年银行卡如同身份证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下单房产、日常购物,还是美容健身、食宿旅游、看病住院等,大多数人都会“潇洒刷一回”。因此,市民把银行卡视为“生活卡”。

  我国国内第一张银行卡发行,可以追溯到1985年,但很长时期里发展缓慢。笔者长期在银行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杭州发行第一张金穗卡时,先在银行员工中推行,市民因习惯于一目了然的存折、存单,而不放心银行卡。随着观念转变、财富积聚、科技发展、国外接轨等影响,市民对银行卡才逐渐接受。

  近10年,我国银行卡业务步入快速发展期。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10年来银行卡业务发展不断提速。尤其是2008年开始,为适应国际化趋势,我国在第一代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着手建设性能更先进、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第二代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经过4年努力,新系统于2011年底全面建成,成为我国银行卡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至此,以银行卡为载体的支付网络和支付产业链日益完善,银行卡业务呈现出产业化发展态势。据权威部门最新数据表明,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发行银行卡已达32.25亿张,接近2002年初的10倍,全国共有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388.25万户,联网POS机具594.09万台,ATM37.30万台,分别是2002年的21倍、22倍、8倍。同时,银行卡业务迅速向国外发展,银联网络已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境外13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受理商户达到850万户,ATM近100万台,基本覆盖国人经常到访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联已经联合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发行了超过1400万张银联卡,而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持卡人欢迎。中国银联卡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银行卡品牌,交易量已占全球市场21.8%。中国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

  市民对银行卡从将信将疑到成为生活必需品,这一质变折射出什么呢?或许折射出的方面很多,但笔者以为重要的显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折射出市民生活观念的转变。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社会,关键在于市民能否熟练地运用信息化产品。10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用银行卡,最后成为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反应市民物质财富的不断厚实,财富增长撬动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市民乐意运用银行卡,生活观念与时俱进。正如市民这种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产业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其二,折射出银行服务越来越便民化。银行卡产业发展凸显便民特征,已成为我国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这既是百姓生活观念转变的反应,也是中国银行业科技实力增强的显现。银行卡不仅可以在酒店、百货等行业使用,而且可以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以及学校、医院、航空、铁路等领域广泛应用。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联在线支付、银联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智能电视支付等日益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方式,实现缴纳公用事业费、预订机票和酒店、信用卡还款、自助转账,在农村还能凸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同时,银行卡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增值服务、透支服务、分期付款服务,给持卡人更多的实惠。此外,为适应电子商务热潮,银联携手各家银行大力推行无卡支付业务,非金融支付机构也与发卡银行合作推出了快捷支付业务,进一步提升了银行卡服务民生的能力。眼下,我国银行卡正在升级换代,大力推行的金融IC卡并与社保、公交、公共服务等更多民生行业相结合,尽快形成大规模推广应用局面,金融IC卡在承载社会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三,折射出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笔者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访美国,当时美国市民钱包里已很少携带现金,更多的是各类银行卡,且用卡环境好,刷卡成功率高,安全便捷,而当时我国银行卡还处于起步阶段。为尽快与国际接轨,中国银联将国际化作为银行卡重大发展战略。2004年1月18日,从开通银联卡香港受理业务起步,现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境外12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受理商户达720万户,ATM达93万台,基本覆盖了中国人经常到访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借记卡受理网络和全球主要ATM受理网络,“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正在成为现实。实事证明,中国银联国际化不仅巩固了银联自主品牌,而且为我国企业和市民“走出去”创造了支付便利,为境外持卡人提供了新的支付品牌选择。境内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银联国际受理网络延伸至境外,使品牌广泛传播,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美誉度。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