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托用餐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花卉管理员……这些听上去奇怪的职务,全是湖南长沙青园小学一(1)班的班干部岗位。该班一共59个孩子,班干部岗位也有59个,通过孩子们填意向表、召开家委会讨论候选人、再由学生竞聘演讲,最终确定职位人选;班长一职则由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担任。
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引发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公众的纠结点,显然是担心孩子们的过度社会化;讲人情、拉关系、耍特权,甚至有学生为收买选票大摆宴席,社会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在学生身上留下投影。
在社会学研究看来,公共秩序大体可以分为法律秩序、市场秩序、社区秩序三种类型。不同的公共秩序,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逻辑考量。教育上的班级也好,生活上的楼栋也罢,都是一定意义上的社区。而任何一个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都离不开广大社区成员的公共参与,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互助与自助。班长轮值也好,班干部“见者有份”也罢,看似臃肿,实则饱含深意。不论是图书管理员,还是环保小卫士,抑或是走读生路队长,每一个班干部岗位,都赋予了一个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社会化,帮助孩子们在扮演学生角色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职责。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关键,在于通过思想引领和社会服务的渠道,弱化班干部“官”和“管”的色彩,增强自我服务、抱团自助的能力,在服务他人、奉献集体的过程中,收获尊重和信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应摘掉“有色眼镜”,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以互动主体的权利平等为核心,以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理念为纽带,以公共事务为载体,“班干部创新”将孩子们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