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花卉管理员……这些奇奇怪怪的职务,全是长沙青园小学一(1)班的班干部岗位。这个班一共59个孩子,班干部岗位也有59个,通过孩子们填意向表、召开家委会讨论候选人、再由学生竞聘演讲,最终确定职位人选。班长则由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担任。(9月24《潇湘晨报》)
“人人皆是班干部”的做法,在之前就有很多学校进行了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官”不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尽管外界对这种做法有助长“官本位”意识的忧虑,但其释放的信号却极为积极。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其载体功能无法替代。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家长、学生及外界对学生干部资历都极为青睐。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干部的身份就显得尤其珍贵,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当干部”有着强烈的渴求。由于常规的学生干部设置所限,使学生干部资源显得尤为稀缺,围绕资源出现了不正当竞争。
有媒体报道称,学生竞选中贿选、拉关系、送礼现象严重,参加竞选的学生为了获得同学支持,不仅有“到广告公司定制竞选海报、印学生名片进行自我宣传,甚至以‘代写作业’作为争取支持的条件”等方式,还有请客吃饭、送巧克力、毛绒玩具等也成为学生“拉票”的手段。如果说好学校是优质资源的话,那么其间还有更多的优质资源,比如黄金座位、干部分配,都花费了学生和老师大量的精力。凡是有资源和待遇存在差别的地方,必然会产生某种利益寻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配资源不仅考量教育水平和智慧,更检验着其导向和原则。
“干部人人做”的好处在于打破了少数人对资源的垄断,且从制度层面消除了“暗箱操作”所带来的不平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如果教育不能实现机会均等化,那么素质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人人皆是班干部”唯有进行教育权利的解读,才会消除误解,真正领会其中的制度善意。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