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近又有一些奥运冠军免试就读名牌大学或者保送读研,这个话题再次引起热议。(9月24日中广网)
奥运冠军竟然可免试去大学深造,体育界精英怎能践踏另一领域的公平,去教育界霸占资源、搞特殊?体育与政治互为表里的年代,奥运冠军代表国家获得世界声誉,间接洗雪积贫积弱的历史,犹如民族英雄,特殊时期诞生的免试上大学的传统亦情有可原。
文化基础万分薄弱的冠军和文盲无异,进了大学等于受罪。高等数学、英语这等天书先申请免修。好几门课不学不考,所得文凭毫无含金量,又不拿这种水货文凭去人才市场找工作,所为何来呢?根据新闻原文报道,如今连罪都不必受了,只要报个名,交篇论文就能毕业,这论文究竟是谁写的不言而喻了,说穿了就是赠送文凭,文凭都能廉价赠送,赠送个名誉校长岂不更干脆?
澳大利亚某著名高校想免试招收游泳奇才索普,遭到国民反对。体现的是国家制度、教育体系的威严公正。所有运动员付出的艰辛是同等的,一些项目夺冠更需要其他队员甘做人梯、付出牺牲。特招冠军上大学,是对其他运动员及“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极大的不公正。冠军所得已经鸡犬升天,不能再“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想把天下的好处占尽,集冠军、明星、研究生、富翁于一身。和光鲜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些省队的小队员不能吃第二个油饼,大多数运动员退役无所依、就业难、甚至陷入窘境的灰暗景象。情有可原的传统,已经成为戕害公正、加剧分化的糟粕。
老一辈的体育明星,往往是多才多艺、文理兼修的人才。跳水冠军梁伯熙学业出色,已经准备报考医学院,羽毛球冠军韩健数理化成绩优异,老帅张燮林是西安市气象干部学校的学生。为了国家当年的体育事业,他们去了体院、省队而中断了学业,否则也会是另一领域的才俊,而不会是冠军文盲。
体育已逐渐脱离政治背景,体育机制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不能以金牌的数值为纲。奖牌榜上,银牌铜牌数不是第一,单单金牌比第二名多几块,究竟谁体育实力强大不言自明。世界热门的项目、集体项目很难摘金夺银,为了过眼烟云的金牌数,放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之路得不偿失。
唯金牌论,只能把学业出众的、抑或小学没毕业的、还是目不识丁的体育苗子,统统与学校隔绝,送体校、省队全天候训练,他们没有文化的后半辈子不管不问。张燮林时代,是群众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的时代,到处都是体育俱乐部、业余比赛、文体汇演,张燮林、李富荣等体育明星就在这些业余比赛中脱颖而出。那时学业远没有如今繁重,可以打球上学两不误。
有人说中国应放弃举国体制,人家外国都是业余练的。其实查一下资料便知,美国的奥运训练中心也是国家出钱,由企业捐款,国家税收变换了渠道而已。国家不出钱、不组织是不现实的。中国练体育的很多孩子来自贫困农村,饭都吃不饱,没钱自己练体育。小小年纪走上职业体育之途,挣点工资还能贴补家用。城市学生课业如山,压得喘不了气,没富裕钱、更没时间去业余体校。举国体制是无奈的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去养冗员、乱花钱,不能中断任何人的义务教育,这方面应该立法,金牌不是体育界受人诟病的挡箭牌。
当下人人疲于奔命,搞张燮林时代的文体活动根本不可能,只能入驻学校。体育与教育结合,都要为了国家长远利益进行退让,教育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拿出真行动,把体育活动在校园扶植发展,学校级别越高,体育运动越繁盛,到了大学就是体育的天堂。人才会源源不绝,体育界要有耐心,不能剥夺体育人才的受教权利。体育人才从大学里出,退役之后也有一技之长,起码受过基本教育,而不是诞生文盲冠军这种特色体育之殇。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