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0年05月11日 09:02   来源:人民网   王建华

  三、提高中青年干部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机制,做到“五个加强”,努力创造锻炼机会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一是确立教育培训方向。要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每年从干部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干部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鼓励干部把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相结合,并在政策和资金保障上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干部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新科技,把研究讨论、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形式运用到培训过程中去,增强教育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充实培训内容。改变理论培训的单一性,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增添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现代管理、现代人文科学以及政策法规等新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加强干部的党性锻炼,促使个体综合素质有一个大的改观。

  2、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要通过《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的落实,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组织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主辅交叉的监督网络。通过贯彻执行一系列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不断强化和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测评、评议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要理顺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严防职务犯罪,严处经济犯罪。

  3、健全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要加大中青年干部选拔工作力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那些德才兼备、思想解放、廉洁勤政、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激励优秀干部人才建功立业,不断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构建干部能力考核机制。在考核体系设计上,根据干部能力要求,细化分解“能”的考核要素,本着以成绩论能力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发展等“显绩”,又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等“潜绩”,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使“能”的考核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干部争先创优。同时,把中青年干部业务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学历教育和参加调查研究等情况列入考核范围,鼓励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保护和调动中青年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对中青年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主管部门要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难,要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一是改进思想作风。要教育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新的形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转变工作作风。要促使干部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作风,树立抓落实的作风。三是端正生活作风。要强化干部自律意识,经常性地教育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自觉勤政廉政,能够洁身自好,能够与党内外不良现象作斗争,树立起干净、正派、廉明的良好形象。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要更新用人观念,拓宽识人视野,广开选人渠道,要把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开拓进取精神,政绩显着,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廉洁勤政,群众拥护,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对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可试行“留位子”、“先进后出”或“超职数”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干部交流工作。干部交流既不能过于频繁,任职也不能搞“一刀切”,要以培养锻炼、改善结构、适时轮岗、实行回避、量才适用为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中青年干部进行交流轮岗、交叉挂职锻炼,多方面培养干部的能力,增添干部的活力。

  (二)提高素质,做到“五个提高”,不断培养各方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中青年干部,应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1、关心政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我们通常讲,要从政治的高度看问题。中青年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尤要积极关心政治,主动参与政治,始终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方向明确。关心政治,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理论武装。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政治成熟与坚定的基础。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党的基本纲领,牢记党的基本经验,使自己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执政行为、人身精神等方面符合政治的规范和要求。要通过理论武装,做一名“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中青年干部,具备“面向世界的眼光,服务全局的眼光,历史进步的眼光,创新发展的眼光”。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常思“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中青年干部,要先学、学深、学精,真正做到不迷向。二是政治鉴别。政治鉴别力是衡量一个中青年干部在政治上是否清醒、成熟和坚定的重要标志。提高政治鉴别力,要具有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有明辨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在事关大局、事关方向、事关根本的原则问题上,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有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三是政策运用。提高政治鉴别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提升。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策运用能力,做到统筹兼顾,把握全局。比如,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上,要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纵向比、横向比,比差距、明不足,进一步深化对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认识,找准自身科学发展的定位,完善科学发展的思路,细化科学发展的措施,使本地、本单位、本人所从事的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更高层次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资本建设    2011年02月09日
  • ·世博会效应与上海转型发展    2010年12月12日
  • ·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    2010年1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