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年11月12日 0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兴华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在全省自主创新研讨会上发言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右二)深入企业调研考察自主创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地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入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明确地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未来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给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如何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狠抓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回顾“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特色旗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得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仅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建设平稳较快的发展,为广东省阔步迈向“十二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数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一直是广东经济社会建设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因素。它不仅是贯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过程,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动力。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既大又难的硬仗。说其大,是其涉及面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说其难,是囿于传统的利益格局、技术知识水平的层次和旧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和束缚。因此,打好这场硬仗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从广东发展的情况来看,要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并围绕自主创新深入做好三件事:

  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破除了计划经济的模式,抓住和把握了世界产业转移机遇。通过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加工出口产品,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品结构较低,资源环境压力重,国际贸易纠纷不断,因而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成了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以广东省为例:传统的资源依赖、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以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形成了发展瓶颈。按旧有经济发展方式,广东要实现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至少要消耗6000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深圳、珠海、东莞三市面积总和。而广东可用的土地资源已极端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公顷,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不行,转慢了也不行,盲目的转更不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自主创新,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几年来,广东省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核心推动作用,使广东已经成为国内能耗消耗水平最低的省份之一。2009年GDP能耗为4.65万吨标准煤/亿美元。取得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胜利。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始终坚持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是在旧有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上发生裂变。这个裂变就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有些地方耽于传统的利益格局,不愿转;怕冒风险、怕失败、自我否定难,不想转;体制机制的约束,不好转。甚至有的地方即使转了,但由于旧有经济模式存在着强大的惯性,因而也出现了一些“调而不快”或“调后反弹”的现象。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然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是经济体系的重生再造和推陈出新,它必然有一个探讨和摸索的过程,也就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提升过程。因此,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坚持把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这样才能实现我们调整的目的。

  三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调整转型的重要支撑,把科技创新融入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一般来讲,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主线,就是少数发达工业国家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开发推广新产品,培育发展新产业,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和科技竞争作为提升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2010年初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所讲的那样:要自觉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广东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汪洋同志的这番话,指出了调整、转型的内涵和实质。只有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调整、转型的重要支撑,才能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主导战略和中心环节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要实现的目的。就其实施过程来看,自主创新是通过改变投入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催生新兴产业等方式,全方位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支撑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但其关键作用在于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和加快转型升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生产要素高级化。投入要素的高级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广东乃至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自然物质资源和低技能劳动等初级投入,而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所占比重极小,导致产业发展“营养不良”、量高质低、大而不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的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超越静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开展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集聚、利用及培育、生产高级生产要素的过程,就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投入要素实现高级化、高端化的过程。自主创新通过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型、清洁型的投入要素,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和环境破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使人类在享有优质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拥有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优美的环境。

  (二)、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是以市场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未来的要求出发的,其目的是:一是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同,它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意味着一种持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和模式,由此带动整个产业不断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通道就难以打通。二是自主创新催生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优化配置资源,抢占国内外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和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现代科技创新是多学科、多领域齐头并进。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有望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大的转变。

  (三)、推动经济体系知识化。当前,世界经济巨轮行驶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在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引领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在这个转入和转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激烈,智慧型城市日益兴起,知识型服务业日益壮大。知识信息、人才智力、创新创意等“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超过了土地、矿产、设备等传统的“硬物质”,进而推动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讲:“经济体系被摧毁,只要技术知识仍然存在,很快就能重建经济体系”。二战后德国、日本经济之所以在废墟上快速重新崛起,即是佐证。当然,任何知识资产的获取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必然会不断涌现,新生事物必然会代替旧有事物,旧的知识有可能会丧失其价值。因此,持续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永远立于不败的基石,才是我国迈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路径。

  (四)、推动需求结构合理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改善内外部需求结构,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着内需不足的现象。破解这个难题不仅要靠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传统手段,还要积极探索通过自主创新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使其结构合理化。在这个问题上,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快速从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时尚型、健康型转变,而低碳、绿色、智能化、个性化的高技术消费品供给明显不足。比如: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高效可靠的新型医疗技术及产品等,目前都还很缺乏。自主创新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产业,不但可以满足潜在的消费需求,甚至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再者从国际上看,自主创新可为我们提供适应外部高端需求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发达国家大幅减少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而我们则可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并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占领国外中高端消费市场,稳定外部市场需求。并且还可规避拼低成本、打价格战所招致的反倾销等贸易纠纷。

  自主创新推动广东经济发展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因而广东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先行一步,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率先显现。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率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始至终地把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赢得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局面。2008年至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产值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5%。2010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5%;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1.4%。产业技术自给率从2007年的53.9%跃升至2009年的62%,对外技术依存度相应大幅下降,逐步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主型转变。根据国家科技部监测报告,2008、200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创新的经济绩效、发明专利产出等分指标名列榜首。实践证明,坚持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定海神针”,也是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的有力武器。这几年,广东不仅依靠自主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和危机,同时也靠自主创新闯出了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思路。广东省针对广东科技资源较缺乏的问题,确立了“大科技大开放”的新思路。所谓“大科技大开放”:即“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不分地域”三不分的原则,其目的是“不求所属,只求所用。”根据这个思路,广东省主动出击,先后建立和健全了吸引国内乃至国际上一些科技资源、项目、成果、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整合和利用了国内外一些创新资源。首先,广东省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广泛集聚全国创新资源,率先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三部两院一省”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迄今为止,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已组织引导全国3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广东1万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获得专利2万多项,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千亿元。其次是建立“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形成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边一体”的研发机构和辅助机构,更高效地完成国际间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向广东转移转化。例如,组建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并已吸引了广东省内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来自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15家重点科研院所加入了联盟。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平台。

  二是坚持做强存量与做大增量并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同时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所谓存量即现有产业规模,增量即新增产业规模。无论存量和增量,都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对其的支撑引领作用。对此,广东一方面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带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针对“块状”经济,大力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将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注入到传统产业集群中。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建立296个省级专业镇。GDP总量占全省的28.2%,研发人员占全省的54.8%,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28.6%,年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33.5%,极大地提升了传统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以行业为主线,强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广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高新区为主要载体,迅速做大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全省16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占全省工业增加值17.1%,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全省16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7%和17.9%。其原因在于,广东确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LED产业为三大突破口,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又如,2010年上半年,广东LED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0%,产值约占全国同类产业总产值的一半;全年总产值预计将比2009年翻一番,近年内即可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同时,以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金融、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

  三是坚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鉴于此,广东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营造了落实创新政策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广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政府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率先突破了企业研发经费税前抵扣、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的实施难点;其次是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创新能力保持着强劲领先的势头。由于这些政策和机制贴近实际,切实可行,因而在广东催生了一批高科技产业。并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比亚迪、格力、美的、腾讯等。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即使在金融海啸袭来的2008年,华为公司仍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并在国外电信巨头业绩纷纷滑坡之际,逆势实现销售额230亿美元,同比增长46%。同时,以高新区、孵化器和专业镇为载体,培育形成了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目前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366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培养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大力引进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培育和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为加大力度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广东省财政可给予单个团队最高8000万元至1亿元的专项工作经费。2010年首批引进了12个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同时,利用省部合作机制,吸引全国科技人才服务广东自主创新工作。例如,自2008年以来,引导支持全国3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357名技术骨干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入驻1979家广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累计新增产值25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50亿元。到2009年底,全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0万人,比2008年增长12.8%。其中,研发人员达28万人,比2008年增长16.7%,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五是坚持先行先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上改革和创新。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促成经济发展快速转型的关键所在。广东以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联合制定的《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为蓝本,实现了科技体制改革由“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大跨越。通过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在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升了自主创新效率和水平。一是首创产学研创新联盟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的合作转变为长期、紧密、系统的合作,成功地突破了一大批产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二是率先推进方法创新,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地理生态信息系统,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三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创造性提出组建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体科研机构板块的思路,有效地促进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集成。四是率先探索建立民办非盈利科研机构的新路子,以新机制创建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立现代科研院所运行管理机制。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现了广东在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总之,探讨和总结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都清楚地证明:自主创新潜力大,效果也很明显。它不仅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且还贯穿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当然,自主创新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无序的。而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才能收到功效。广东省的经济建设这几年之所以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逆势而上,关键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自主创新,统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由此看来,如果说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那么,科学发展观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针。当前,我们正朝“十二五”阔步迈进,实践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我们一定会夺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面胜利。一定会使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李兴华,广东省梅州市人,1958年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从事科技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主要著述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自组织机制与条件研究》、《软件出口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软件出口路径选择》、《企业集群的产业特性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软件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大力发展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快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广东农村信息化直通车工程建设总体架构探索》、主编有:《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等多部著作。他提出“大科技、大开放”的科技发展思路,创建了“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三不分”原则,并具体参与策划、实践、组织和构建了“省部院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广东农村信息化直通车工程”、“产业技术路线图”和“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等30多个联盟和平台。为广东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