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0年05月11日 09:02   来源:人民网   王建华

  中青年干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青年干部而言,要求得事业的大发展,就应珍惜自身所处的大改革、大发展的盛世,正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关怀,努力锤炼提升自己。

  一、当前中青年干部能力表现

  从总体上说,当前中青年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比较强,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掌握知识不够全面

  现代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虽然目前中青年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但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机关在办公室工作,社会实践不多,离复合型人才尚差一定距离,科学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缺少科学管理办法。

  (二)缺乏战略发展思维

  主要是不能很好地在把握发展趋势、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分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熟悉不足,缺乏对本地区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不能很好地为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提出明确态度。

  (三)解决问题办法不多

  部分中青年干部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熟悉不深,不能自如应对复杂局面。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应有的警觉和思考;部分干部预见、综合协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心中无底,不能从容应对。

  (四)总揽全局能力不强

  比较普遍的是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理解不完全透彻,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往往按部就班、照抄照搬的多,勇于创新、形成特色的少。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认识不足,不善于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和矛盾,有矛盾找领导成为最常用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有的干部缺乏全局观和统筹协调的能力,缺少“牺牲”精神,造成部门间的协调往往因部门利益而阻力重重。

  二、影响中青年干部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一)理论学习放松

  自身学习热情不高,随着工作任务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应随时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但由于大多中青年干部都担负着重担,整天忙于应付各项工作,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热情不高,从而放松了学习。

  (二)工作兴致不高

  作为年轻干部,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也高,参加工作后,单位的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管理模式都与他们想象的存在差异,一时被提拔任用的难度较大,这种落差引起了心理上的失衡,造成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三)宗旨意识淡薄

  由于广大中青年干部都生长在新社会,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宗旨观念教育,但受市场经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干部办私事认认真真,做公事心不在焉,消极应对;思想松懈,对工作、集体不负责任;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缺乏严肃性,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中怕碰到困难,缺少奉献精神。

  (四)监督力度失缺

  当前,由于干部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单位部门虽注重了制度的建设,但忽视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的当好好先生,不愿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有的等待观望,等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的监督检查,被动地推进制度的执行;有的甚至还以工作忙为借口,带头不执行制度,使现有的制度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成为上级检查的摆设,从而致使一些干部因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督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培养机制不够

  中青年干部培养的措施不够配套,效果不够明显。工作中重视干部的选拔和调整,忽视日常管理中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改进;干部培训的实效性还不够强,对新的培训方式研究得不够,没有真正实现根据干部新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干部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动力和压力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虽然近几年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干部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缺少岗位交流,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未能做到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能力和业绩;对干部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鞭策不够有力。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资本建设    2011年02月09日
  • ·世博会效应与上海转型发展    2010年12月12日
  • ·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    2010年1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