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赛强技,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

2023年09月19日 12: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于9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举办。这是我国目前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发挥大赛引领作用

  修飞机、修火车,做芯片、云计算,盖房子、做家具……本届大赛109个项目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生活实际,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详细

  应当看到,全国技能大赛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风貌。开展全国技能大赛,比拼绝技绝活,将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详细

  重视技术发展趋势

  大赛传递出的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各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例如,大赛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等数字技术技能类新职业赛项,这些赛项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选手。这表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产业现场生产作业方式,技术技能的界限正在消弭,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详细

  此外,大赛充分展现职业院校师生风采,呈现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动向,同时促进职业教育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详细

  营造识才重才环境

  技能大赛既是技能人才亮绝活、唱主角、展风采的“大舞台”,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学技能、练技术、钻业务的“大平台”。我们期盼发挥技能大赛的“金牌效应”,在全社会掀起技能学习的热潮,让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新风尚。【详细

  当然,培育时代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道综合题,除了以赛促建、赛学互促之外,还有赖于营造识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土壤与环境,让技能人才更有奔头、有出路,也依靠于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出力,促进技能水平大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广州日报)

  V视角:

  @玉卓冰心:劳动创造价值,技能闪耀人生。

  @鱼小呆:现场感受技术魅力,真过瘾啊。

  @小谷姐姐:一些日常中比较平常的技能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的门道。

  @爱吃汤圆的啊:让更多技能人才“站”出来、“香”起来。

  @在逃皮卡丘: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人才,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如何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赛强技、赛学互促,是一条重要路径。进一步说,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我们就能在制造强国的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挂羊头卖鸭肉”当休矣    2023年09月12日
  • ·“活牛注水”事件再次敲响警钟    2023年09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以赛强技,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

    2023-09-19 12: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于9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举办。这是我国目前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发挥大赛引领作用

      修飞机、修火车,做芯片、云计算,盖房子、做家具……本届大赛109个项目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生活实际,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详细

      应当看到,全国技能大赛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风貌。开展全国技能大赛,比拼绝技绝活,将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详细

      重视技术发展趋势

      大赛传递出的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各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例如,大赛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等数字技术技能类新职业赛项,这些赛项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选手。这表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产业现场生产作业方式,技术技能的界限正在消弭,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详细

      此外,大赛充分展现职业院校师生风采,呈现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动向,同时促进职业教育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详细

      营造识才重才环境

      技能大赛既是技能人才亮绝活、唱主角、展风采的“大舞台”,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学技能、练技术、钻业务的“大平台”。我们期盼发挥技能大赛的“金牌效应”,在全社会掀起技能学习的热潮,让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新风尚。【详细

      当然,培育时代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道综合题,除了以赛促建、赛学互促之外,还有赖于营造识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土壤与环境,让技能人才更有奔头、有出路,也依靠于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出力,促进技能水平大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广州日报)

      V视角:

      @玉卓冰心:劳动创造价值,技能闪耀人生。

      @鱼小呆:现场感受技术魅力,真过瘾啊。

      @小谷姐姐:一些日常中比较平常的技能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的门道。

      @爱吃汤圆的啊:让更多技能人才“站”出来、“香”起来。

      @在逃皮卡丘: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人才,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如何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赛强技、赛学互促,是一条重要路径。进一步说,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我们就能在制造强国的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