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赛为媒,让技工“香”起来

2023年09月19日 08:00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广东代表团共派出142名选手参加全部109个项目的比赛,参赛项目涵盖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58名广州选手代表广东参加48个项目比赛,成为广东参赛的主力军。(9月18日《广州日报》)

  赛场之内,上演了一场令人炫目的技能“嘉年华”。上届冠军以教练身份“回归”、夺冠后开设了新专业……在上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广州选手在多个项目取得佳绩。在本届比赛中,58名广州选手脱颖而出、参与角逐。他们中既有年仅17岁的技能小将,也有从业近30年的职场老将,既有初次亮相国赛的新锐,也有二战国赛的能手,既有来自院校的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职工……“出处”不同,目标一致,他们都在技能大舞台绽放光荣与梦想,用精湛技艺诠释奋斗之美,用行动践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志。

  赛场之外,技能竞赛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

  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深入推进。技术工人的价值不断凸显,“能工巧匠也是人才”逐步成为共识,技能人才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吃香。然而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大,企业“用工荒”演化为“技工荒”,技能人才培养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如何激活技能人才活水,让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赛强技、赛学互促,便是一条重要路径。

  作为国内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将技能人才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本届大赛不仅进一步扩容增量,赛项设置紧贴生产生活实际,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还采取集中开放办赛、“赛展演会”集成模式,新增“群众技能体验擂台赛”,在群众参与度、互动性方面下足功夫。以此为契机,这一方面为技能人才搭建广阔舞台,为提升竞技水平铺设赛道,助力培育锻造技能人才队伍,以更好服务社会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为比赛选手喝彩,让高竞技水平出彩,有利于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技能人才“站”出来、“香”起来。

  当然,培育时代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道综合题,除了以赛促建、赛学互促之外,还有赖于营造识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土壤与环境,让技能人才更有奔头、有出路,也依靠于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出力,促进技能水平大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以赛为媒,让技工“香”起来

2023-09-19 08:00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广东代表团共派出142名选手参加全部109个项目的比赛,参赛项目涵盖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58名广州选手代表广东参加48个项目比赛,成为广东参赛的主力军。(9月18日《广州日报》)

  赛场之内,上演了一场令人炫目的技能“嘉年华”。上届冠军以教练身份“回归”、夺冠后开设了新专业……在上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广州选手在多个项目取得佳绩。在本届比赛中,58名广州选手脱颖而出、参与角逐。他们中既有年仅17岁的技能小将,也有从业近30年的职场老将,既有初次亮相国赛的新锐,也有二战国赛的能手,既有来自院校的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职工……“出处”不同,目标一致,他们都在技能大舞台绽放光荣与梦想,用精湛技艺诠释奋斗之美,用行动践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志。

  赛场之外,技能竞赛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

  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深入推进。技术工人的价值不断凸显,“能工巧匠也是人才”逐步成为共识,技能人才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吃香。然而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大,企业“用工荒”演化为“技工荒”,技能人才培养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如何激活技能人才活水,让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赛强技、赛学互促,便是一条重要路径。

  作为国内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将技能人才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本届大赛不仅进一步扩容增量,赛项设置紧贴生产生活实际,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还采取集中开放办赛、“赛展演会”集成模式,新增“群众技能体验擂台赛”,在群众参与度、互动性方面下足功夫。以此为契机,这一方面为技能人才搭建广阔舞台,为提升竞技水平铺设赛道,助力培育锻造技能人才队伍,以更好服务社会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为比赛选手喝彩,让高竞技水平出彩,有利于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技能人才“站”出来、“香”起来。

  当然,培育时代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道综合题,除了以赛促建、赛学互促之外,还有赖于营造识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土壤与环境,让技能人才更有奔头、有出路,也依靠于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出力,促进技能水平大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