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蒲松龄纪念馆外地游客优先 “热情”为何引发争议?

2023年08月25日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易之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带火了《聊斋志异》,位于山东淄博的蒲松龄纪念馆(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网友。据了解,蒲松龄纪念馆自8月4日起部分对外开放,8月15日正式开馆,自开馆以来,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访。近日,有游客发视频盛赞蒲松龄故居景区“区别对待”游客:外地游客随约随进,而淄博本地游客进园需提前预约,还有可能预约不上。(8月20日潇湘晨报)

  相信纪念馆此举的初衷是关照外地游客。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考虑到有些外地游客可能不清楚需要线上预约,或者不知道预约渠道”,所以留了一些名额给没有线上预约的外地游客,并且“建议本地游客先让让外地游客”。

  或许,这是近期大火的城市IP——淄博的又一个热情之举,以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好客。当然,这种举动并不罕见,在一些长假前夕,也会有一些城市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给外地游客,发挥一下“主人翁精神”。

  不过蒲松龄纪念馆显然步伐迈得更靠前一些,直接做出了具体的区别措施,把入园名额“划拨”给了外地游客。在网上,此举收获不少网友赞许:“蒲松龄纪念馆有格局”“不愧是淄博”……

  但如果仔细看看评论区,这并非没有争议。比如有人觉得这没有必要,应该公平对待,“不能为了迎合外地人得罪本地人”“不应该人人平等吗”……类似的言论也不少。可以想象,盛赞的一定是外地游客,至于本地人,也许不会这么姿势统一。

  细细咂摸一下,这当中似乎确实有一点异样的滋味。如果说,其他地方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出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是一种倡导,那么蒲松龄纪念馆的做法,则更像一种“强制”:对于游客来说,仅仅因为一串身份证号码的区别,就决定了他(她)能不能轻松获得一个入园的资格。

  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论上它是全民资产,也就是说,所有人享有的“股权”都是平等的,这不该因为任何理由产生大小之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所以,纪念馆的这种处理方式,哪怕使用了“让让外地人”这种道德号召,总免不了公平的拷问,这在逻辑上似乎有无法弥补的漏洞。

  其实,此前也有些景点被曝出反向区别对待外地游客。比如今年“五一”时,浙江温州一景区被指区别对待游客:本地人收费6元,外地人收费30元,引发了相当多的批评,但当地给出的解释是“本地居民不常来,给他们个机会来看看”。虽然理由有点牵强,但不得不说,关照本地人也是能列出理由的,诸如使用了当地的财政经费,占用了当地的土地,当地人为景点开发作出了贡献云云。

  可见,无论是关照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不难找到理由。两种做法看似南辕北辙,但居于核心的公平问题却是类似的:游客不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吗?

  当然,热门时段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或许不得不采取一时的权宜之计。但如果本地人有意见,这些声音也应当被倾听。

  事实上,也正如一些网友建议的,纪念馆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平衡本地人的权益。比如在淡季时,可以向本地人赠送或打折销售一些门票,抑或是免费赠予一些增值服务等等,来尽可能地弥补本地人的落差感。

  总之,在各种公共场合,公共性都是第一位的。哪怕管理方式有所变通,也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来补救,而不是让任何一个群体,因为任何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感到某种“被剥夺感”。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蒲松龄纪念馆外地游客优先 “热情”为何引发争议?

2023-08-25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易之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带火了《聊斋志异》,位于山东淄博的蒲松龄纪念馆(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网友。据了解,蒲松龄纪念馆自8月4日起部分对外开放,8月15日正式开馆,自开馆以来,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访。近日,有游客发视频盛赞蒲松龄故居景区“区别对待”游客:外地游客随约随进,而淄博本地游客进园需提前预约,还有可能预约不上。(8月20日潇湘晨报)

  相信纪念馆此举的初衷是关照外地游客。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考虑到有些外地游客可能不清楚需要线上预约,或者不知道预约渠道”,所以留了一些名额给没有线上预约的外地游客,并且“建议本地游客先让让外地游客”。

  或许,这是近期大火的城市IP——淄博的又一个热情之举,以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好客。当然,这种举动并不罕见,在一些长假前夕,也会有一些城市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给外地游客,发挥一下“主人翁精神”。

  不过蒲松龄纪念馆显然步伐迈得更靠前一些,直接做出了具体的区别措施,把入园名额“划拨”给了外地游客。在网上,此举收获不少网友赞许:“蒲松龄纪念馆有格局”“不愧是淄博”……

  但如果仔细看看评论区,这并非没有争议。比如有人觉得这没有必要,应该公平对待,“不能为了迎合外地人得罪本地人”“不应该人人平等吗”……类似的言论也不少。可以想象,盛赞的一定是外地游客,至于本地人,也许不会这么姿势统一。

  细细咂摸一下,这当中似乎确实有一点异样的滋味。如果说,其他地方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出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是一种倡导,那么蒲松龄纪念馆的做法,则更像一种“强制”:对于游客来说,仅仅因为一串身份证号码的区别,就决定了他(她)能不能轻松获得一个入园的资格。

  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论上它是全民资产,也就是说,所有人享有的“股权”都是平等的,这不该因为任何理由产生大小之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所以,纪念馆的这种处理方式,哪怕使用了“让让外地人”这种道德号召,总免不了公平的拷问,这在逻辑上似乎有无法弥补的漏洞。

  其实,此前也有些景点被曝出反向区别对待外地游客。比如今年“五一”时,浙江温州一景区被指区别对待游客:本地人收费6元,外地人收费30元,引发了相当多的批评,但当地给出的解释是“本地居民不常来,给他们个机会来看看”。虽然理由有点牵强,但不得不说,关照本地人也是能列出理由的,诸如使用了当地的财政经费,占用了当地的土地,当地人为景点开发作出了贡献云云。

  可见,无论是关照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不难找到理由。两种做法看似南辕北辙,但居于核心的公平问题却是类似的:游客不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吗?

  当然,热门时段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或许不得不采取一时的权宜之计。但如果本地人有意见,这些声音也应当被倾听。

  事实上,也正如一些网友建议的,纪念馆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平衡本地人的权益。比如在淡季时,可以向本地人赠送或打折销售一些门票,抑或是免费赠予一些增值服务等等,来尽可能地弥补本地人的落差感。

  总之,在各种公共场合,公共性都是第一位的。哪怕管理方式有所变通,也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来补救,而不是让任何一个群体,因为任何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感到某种“被剥夺感”。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