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带火了《聊斋志异》,位于山东淄博的蒲松龄纪念馆(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网友。据了解,蒲松龄纪念馆自8月4日起部分对外开放,8月15日正式开馆,自开馆以来,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访。近日,有游客发视频盛赞蒲松龄故居景区“区别对待”游客:外地游客随约随进,而淄博本地游客进园需提前预约,还有可能预约不上。(8月20日潇湘晨报)
相信纪念馆此举的初衷是关照外地游客。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考虑到有些外地游客可能不清楚需要线上预约,或者不知道预约渠道”,所以留了一些名额给没有线上预约的外地游客,并且“建议本地游客先让让外地游客”。
或许,这是近期大火的城市IP——淄博的又一个热情之举,以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好客。当然,这种举动并不罕见,在一些长假前夕,也会有一些城市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给外地游客,发挥一下“主人翁精神”。
不过蒲松龄纪念馆显然步伐迈得更靠前一些,直接做出了具体的区别措施,把入园名额“划拨”给了外地游客。在网上,此举收获不少网友赞许:“蒲松龄纪念馆有格局”“不愧是淄博”……
但如果仔细看看评论区,这并非没有争议。比如有人觉得这没有必要,应该公平对待,“不能为了迎合外地人得罪本地人”“不应该人人平等吗”……类似的言论也不少。可以想象,盛赞的一定是外地游客,至于本地人,也许不会这么姿势统一。
细细咂摸一下,这当中似乎确实有一点异样的滋味。如果说,其他地方呼吁本地人把景点让出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是一种倡导,那么蒲松龄纪念馆的做法,则更像一种“强制”:对于游客来说,仅仅因为一串身份证号码的区别,就决定了他(她)能不能轻松获得一个入园的资格。
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论上它是全民资产,也就是说,所有人享有的“股权”都是平等的,这不该因为任何理由产生大小之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所以,纪念馆的这种处理方式,哪怕使用了“让让外地人”这种道德号召,总免不了公平的拷问,这在逻辑上似乎有无法弥补的漏洞。
其实,此前也有些景点被曝出反向区别对待外地游客。比如今年“五一”时,浙江温州一景区被指区别对待游客:本地人收费6元,外地人收费30元,引发了相当多的批评,但当地给出的解释是“本地居民不常来,给他们个机会来看看”。虽然理由有点牵强,但不得不说,关照本地人也是能列出理由的,诸如使用了当地的财政经费,占用了当地的土地,当地人为景点开发作出了贡献云云。
可见,无论是关照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不难找到理由。两种做法看似南辕北辙,但居于核心的公平问题却是类似的:游客不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吗?
当然,热门时段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或许不得不采取一时的权宜之计。但如果本地人有意见,这些声音也应当被倾听。
事实上,也正如一些网友建议的,纪念馆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平衡本地人的权益。比如在淡季时,可以向本地人赠送或打折销售一些门票,抑或是免费赠予一些增值服务等等,来尽可能地弥补本地人的落差感。
总之,在各种公共场合,公共性都是第一位的。哪怕管理方式有所变通,也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来补救,而不是让任何一个群体,因为任何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感到某种“被剥夺感”。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