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夜间门诊,改善就医体验的一剂“良方”

2023年08月07日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近一段时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多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不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推出夜间门诊,这些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满足患者多元的就医需求。

  其实,夜间门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早在2004年,北京便有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医院日间人满为患,候诊时间过长、专业医疗人员不足,让患者的就诊质量和就医体验大打折扣。各地医疗资源紧张加剧,“错峰就诊”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夜间门诊也被重新“提上日程”。

  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到“改善就医感受”。各地各医疗机构也积极响应,或出台改善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或推出医院服务满意度调研活动。医疗机构主动提供夜间诊疗服务,正是一项有益尝试,给改善就医体验开出了一剂“良方”。

  夜间门诊的开设,有助于分流医院日常门诊的就诊压力,满足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的“错峰就医”需求,让患者实现上班上学和看病两不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过,医院开设夜间门诊,虽然方便了群众,但由于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无形中“牺牲”了部分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也提高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科学系统谋划夜间门诊建设。

  让夜间门诊真正“运转”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疗机构开设夜间门诊,要做到和日间门诊同质,在挂号收费、辅诊检查检验、药品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得做好准备,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也是对就诊患者的充分尊重和负责。

  与此同时,各类医疗机构要考虑自身常规接诊量、患者夜间就诊需求量、医务人员成本、夜间应诊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而不能“跟风”开设。此外,还要明确夜间门诊不是急诊。尽管夜间门诊可以为补充紧缺的急诊资源提供思路,但能否真正达到缓解和分流的效果,仍需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设夜间科室。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当然,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总体不足,是患者就医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体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水平。

  建设夜间门诊是利民的好事,只有科学布局、合力推进,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夜间门诊”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角色互换,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夜间门诊,改善就医体验的一剂“良方”

2023-08-07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近一段时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多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不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推出夜间门诊,这些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满足患者多元的就医需求。

  其实,夜间门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早在2004年,北京便有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医院日间人满为患,候诊时间过长、专业医疗人员不足,让患者的就诊质量和就医体验大打折扣。各地医疗资源紧张加剧,“错峰就诊”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夜间门诊也被重新“提上日程”。

  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到“改善就医感受”。各地各医疗机构也积极响应,或出台改善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或推出医院服务满意度调研活动。医疗机构主动提供夜间诊疗服务,正是一项有益尝试,给改善就医体验开出了一剂“良方”。

  夜间门诊的开设,有助于分流医院日常门诊的就诊压力,满足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的“错峰就医”需求,让患者实现上班上学和看病两不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过,医院开设夜间门诊,虽然方便了群众,但由于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无形中“牺牲”了部分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也提高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科学系统谋划夜间门诊建设。

  让夜间门诊真正“运转”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疗机构开设夜间门诊,要做到和日间门诊同质,在挂号收费、辅诊检查检验、药品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得做好准备,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也是对就诊患者的充分尊重和负责。

  与此同时,各类医疗机构要考虑自身常规接诊量、患者夜间就诊需求量、医务人员成本、夜间应诊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而不能“跟风”开设。此外,还要明确夜间门诊不是急诊。尽管夜间门诊可以为补充紧缺的急诊资源提供思路,但能否真正达到缓解和分流的效果,仍需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设夜间科室。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时段”门诊的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兼顾各方权益。这有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讨、长期实践,制定出明晰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案,从而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真正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当然,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总体不足,是患者就医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体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水平。

  建设夜间门诊是利民的好事,只有科学布局、合力推进,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夜间门诊”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角色互换,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