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护工挣得多又体面 解决万千家庭“老来难”

2023年08月0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正视并解决好“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这一行业性供需矛盾,既关系千家万户“老有所养”这一民生诉求的满足,更关乎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无论为当前计,还是为长远想,各方面都应抓紧想办法,协同发力来解决。

  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大,请护工成为一些家庭的刚需。养老护工短缺,日益凸显为民生痛点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护工行业无需高学历,入行门槛低,而且为数不少的“4050”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也存在着“就业难”。这就难免让人困惑:为什么护工还是这么难寻?

  对于普通人来说,好护工的标准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善良敬老的个人品质,二是要有耐心细心的敬业精神,三是要有照顾护理的专业技能。放眼来看,在需要专业技能的从业领域,无论哪个行当要想找个优秀从业者都非易事,比如好医师、好家教、好厨师、好设计师等,但如好护工这般短缺却也并不常见。

  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反映的是这一行业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短板,其根源还得从供需两端来分析。

  从需求端看,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护理需求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1500万。而另一项业内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约4万人。如果按照失能人口照护比1:3来算,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可能在千万级别,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从供给端看,护工行业之所以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缺口”,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不愿干护工,导致从业者过少。第一,收入没有足够吸引力。比起育婴师或月嫂,养老护工收入相对较低。第二,社会认可度低。护工的服务对象多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因此很多人觉得当护工就是“端屎端尿”伺候人,工作又没啥技术含量,所以不愿干。其实,护工难找,不仅是居民家庭这些服务需求者的感受,同样也是家政公司、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所以,用人方在招工时往往是有人愿意干就行了,一般很难再提技能等级证书等从业资质方面的要求。

  应当看到,正视并解决好“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这一行业性供需矛盾,既关系千家万户“老有所养”这一民生诉求的满足,更关乎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无论为当前计,还是为长远想,各方面都应抓紧想办法,协同发力来解决。

  首先,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对护工的职业偏见,建立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让人们认识到,以服务老人为业,既体面又可敬。其次,要通过市场调节合理提高护工收入,落实“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等要求。收入上去了,愿意干的人自然就多了。再有,就是要加强护工的素质提升。各地工会等组织以及医疗、养老等机构要加大在护工群体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只有建立起一支有专业素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护工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坊间有言,“年轻难,不叫难;老来难,难死人。”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当护工、争当好护工,从业有体面、有奔头,既是全社会万千老人之福,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把“短板”变“潜力板” 守护最美“夕阳红”

     护工升级让“无陪护”更放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护工挣得多又体面 解决万千家庭“老来难”

2023-08-0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正视并解决好“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这一行业性供需矛盾,既关系千家万户“老有所养”这一民生诉求的满足,更关乎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无论为当前计,还是为长远想,各方面都应抓紧想办法,协同发力来解决。

  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大,请护工成为一些家庭的刚需。养老护工短缺,日益凸显为民生痛点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护工行业无需高学历,入行门槛低,而且为数不少的“4050”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也存在着“就业难”。这就难免让人困惑:为什么护工还是这么难寻?

  对于普通人来说,好护工的标准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善良敬老的个人品质,二是要有耐心细心的敬业精神,三是要有照顾护理的专业技能。放眼来看,在需要专业技能的从业领域,无论哪个行当要想找个优秀从业者都非易事,比如好医师、好家教、好厨师、好设计师等,但如好护工这般短缺却也并不常见。

  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反映的是这一行业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短板,其根源还得从供需两端来分析。

  从需求端看,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护理需求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1500万。而另一项业内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约4万人。如果按照失能人口照护比1:3来算,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可能在千万级别,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从供给端看,护工行业之所以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缺口”,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不愿干护工,导致从业者过少。第一,收入没有足够吸引力。比起育婴师或月嫂,养老护工收入相对较低。第二,社会认可度低。护工的服务对象多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因此很多人觉得当护工就是“端屎端尿”伺候人,工作又没啥技术含量,所以不愿干。其实,护工难找,不仅是居民家庭这些服务需求者的感受,同样也是家政公司、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所以,用人方在招工时往往是有人愿意干就行了,一般很难再提技能等级证书等从业资质方面的要求。

  应当看到,正视并解决好“护工难找,好护工更难找”这一行业性供需矛盾,既关系千家万户“老有所养”这一民生诉求的满足,更关乎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无论为当前计,还是为长远想,各方面都应抓紧想办法,协同发力来解决。

  首先,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对护工的职业偏见,建立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让人们认识到,以服务老人为业,既体面又可敬。其次,要通过市场调节合理提高护工收入,落实“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等要求。收入上去了,愿意干的人自然就多了。再有,就是要加强护工的素质提升。各地工会等组织以及医疗、养老等机构要加大在护工群体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只有建立起一支有专业素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护工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坊间有言,“年轻难,不叫难;老来难,难死人。”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当护工、争当好护工,从业有体面、有奔头,既是全社会万千老人之福,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把“短板”变“潜力板” 守护最美“夕阳红”

     护工升级让“无陪护”更放心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