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因地制宜“向美而行” 擦亮城市绿化名片

2023年08月0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街头繁花锦簇,路旁绿意盎然,这样的风景在许多城市里越来越常见。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但与此同时,相互跟风、贪美求贵等现象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城市绿化像是城市品质的一张名片。这些年,不少地方在“美”上下功夫,在“绿”上做文章,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为居民打造出了更多的生态休闲去处。比如,四川遂宁充分利用桥下、街旁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湖北武汉通过矿山修复行动,为市民增加“绿色空间”;北京将城市“边角地”化身“便民绿岛”,口袋公园建设如火如荼。

  总体上看,各地绿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59%提高到42.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26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不过,在城市绿化花式整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偏的苗头。

  例如,有的地方不切实际地搞“复制粘贴”,盲目引进“网红”树种,但效果不佳,一些品种冬天未过就几乎全部死亡;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新看点、新景观,两三年换种一次不同品种的花木;还有的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快速见效,“大树进城、一夜成林”仍未禁绝。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的城市绿化工程,不仅浪费了精力、财力,还有可能危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甚至影响城市居民身体健康。近年来,“花粉过敏症”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流行病,“四季有花”的城市绿化导向或是一个重要肇因。

  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之所以走偏,说到底还是发展理念和政绩观跑偏了。有追求“面子工程”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就会使绿色蒙尘、绿化“变味”。实际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而且,城市绿化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用心规划、管护。所谓“三分建七分养”,实现“林荫成网、公园均布”,让居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生活,十分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就像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垃圾处理、设施维修、绿化管护等,哪一项都离不开精心用心。城市绿化只有建好、管好,才能实现转角遇到美。

  说到底,城市绿化,不是统计报表里的一堆漂亮数字,也不是谁的“形象工程”,而是要服务于“城里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会越来越多,幸福感才能越来越强。

  一棵棵树、一片片绿,既点缀城市风景,又彰显城市底蕴内涵,还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定向“美”而行,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在心中,城市绿化将更好地造福人民,城市也将成为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警惕城市绿化里的形式主义

     城市绿化不能贪美求贵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因地制宜“向美而行” 擦亮城市绿化名片

2023-08-0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街头繁花锦簇,路旁绿意盎然,这样的风景在许多城市里越来越常见。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但与此同时,相互跟风、贪美求贵等现象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城市绿化像是城市品质的一张名片。这些年,不少地方在“美”上下功夫,在“绿”上做文章,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为居民打造出了更多的生态休闲去处。比如,四川遂宁充分利用桥下、街旁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湖北武汉通过矿山修复行动,为市民增加“绿色空间”;北京将城市“边角地”化身“便民绿岛”,口袋公园建设如火如荼。

  总体上看,各地绿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59%提高到42.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26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不过,在城市绿化花式整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偏的苗头。

  例如,有的地方不切实际地搞“复制粘贴”,盲目引进“网红”树种,但效果不佳,一些品种冬天未过就几乎全部死亡;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新看点、新景观,两三年换种一次不同品种的花木;还有的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快速见效,“大树进城、一夜成林”仍未禁绝。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的城市绿化工程,不仅浪费了精力、财力,还有可能危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甚至影响城市居民身体健康。近年来,“花粉过敏症”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流行病,“四季有花”的城市绿化导向或是一个重要肇因。

  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之所以走偏,说到底还是发展理念和政绩观跑偏了。有追求“面子工程”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就会使绿色蒙尘、绿化“变味”。实际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而且,城市绿化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用心规划、管护。所谓“三分建七分养”,实现“林荫成网、公园均布”,让居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生活,十分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就像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垃圾处理、设施维修、绿化管护等,哪一项都离不开精心用心。城市绿化只有建好、管好,才能实现转角遇到美。

  说到底,城市绿化,不是统计报表里的一堆漂亮数字,也不是谁的“形象工程”,而是要服务于“城里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会越来越多,幸福感才能越来越强。

  一棵棵树、一片片绿,既点缀城市风景,又彰显城市底蕴内涵,还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定向“美”而行,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在心中,城市绿化将更好地造福人民,城市也将成为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警惕城市绿化里的形式主义

     城市绿化不能贪美求贵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