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盐”溢价50多倍 网友:能当饭吃?

2022年09月20日 14: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袋400克食用盐价格在3元左右,但近来在网络上,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法国灰盐、盐之花等形形色色的网红进口盐价格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夏威夷黑盐售价为169元,比普通食盐贵50多倍。

  网红进口盐“贵”有所值吗?

  表面看,这类“网红盐”售价高似乎有一定道理。比如,喜马拉雅玫瑰盐号称早在2亿5千万年前形成,“纯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不含添加剂”。但专家指出,这种产品就是纯度98%的食盐,剩下2%是80多种杂质。因此,其更天然或更纯净的说法很难证实。【详细

  食盐只是普通食品,不是保健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中国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如此少的摄入量,即便“网红盐”里含有微量元素,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详细

  不要掉入消费陷阱

  从市场角度来说,“网红盐”就像饮用水一样,只要标注清晰明确,不存在虚假宣传或者诱导、误导消费者的情形,没有危害食品安全,都应许可其存在,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或喜好自主选择。

  需要防范的是,眼下,一些“网红盐”在营销时打擦边球。对此,监管部门既应强化监管,严查违规营销、欺诈诱导等违法行为,也要注重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知晓“网红盐”与普通食盐的功能并无二致,进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让人们明明白白地消费,不再掉入消费陷阱。【详细

  盲目跟风没有必要

  网红产品日新月异,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对虚假营销、炒概念等,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足够警惕。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产品,但前提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详细

  广大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审慎看待“华丽外衣”下的网红盐等网红商品,不要轻易交上智商税。【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羊城晚报)

  V视角:

  @新天窗:呵呵,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

  @2022冲冲冲冲冲啊:别人吃的是精致,我吃的是盐。

  @今生的Qi遇为了来生的Qi迹:有什么不同,难道那个盐不是咸的?

  @天边之云的1982:东西再好还能把盐当饭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营销故事讲得再动听,也别背离事实;标签贴得再多,盐也只是一种调味品,不能当饭吃。戳穿“网红盐”噱头,既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干预,规范其广告宣传,也需要广大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消费,别盲目跟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网红盐”溢价50多倍 网友:能当饭吃?

2022-09-20 14: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袋400克食用盐价格在3元左右,但近来在网络上,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法国灰盐、盐之花等形形色色的网红进口盐价格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夏威夷黑盐售价为169元,比普通食盐贵50多倍。

  网红进口盐“贵”有所值吗?

  表面看,这类“网红盐”售价高似乎有一定道理。比如,喜马拉雅玫瑰盐号称早在2亿5千万年前形成,“纯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不含添加剂”。但专家指出,这种产品就是纯度98%的食盐,剩下2%是80多种杂质。因此,其更天然或更纯净的说法很难证实。【详细

  食盐只是普通食品,不是保健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中国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如此少的摄入量,即便“网红盐”里含有微量元素,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详细

  不要掉入消费陷阱

  从市场角度来说,“网红盐”就像饮用水一样,只要标注清晰明确,不存在虚假宣传或者诱导、误导消费者的情形,没有危害食品安全,都应许可其存在,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或喜好自主选择。

  需要防范的是,眼下,一些“网红盐”在营销时打擦边球。对此,监管部门既应强化监管,严查违规营销、欺诈诱导等违法行为,也要注重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知晓“网红盐”与普通食盐的功能并无二致,进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让人们明明白白地消费,不再掉入消费陷阱。【详细

  盲目跟风没有必要

  网红产品日新月异,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对虚假营销、炒概念等,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足够警惕。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产品,但前提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详细

  广大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审慎看待“华丽外衣”下的网红盐等网红商品,不要轻易交上智商税。【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羊城晚报)

  V视角:

  @新天窗:呵呵,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

  @2022冲冲冲冲冲啊:别人吃的是精致,我吃的是盐。

  @今生的Qi遇为了来生的Qi迹:有什么不同,难道那个盐不是咸的?

  @天边之云的1982:东西再好还能把盐当饭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营销故事讲得再动听,也别背离事实;标签贴得再多,盐也只是一种调味品,不能当饭吃。戳穿“网红盐”噱头,既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干预,规范其广告宣传,也需要广大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消费,别盲目跟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