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公众一个有关高价“网红盐”的真相

2022年09月20日 07:27   来源:工人日报   冯海宁

  一袋400克食用盐价格在3元左右,但近来在网络上,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法国灰盐、盐之花……形形色色的网红进口盐价格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夏威夷黑盐售价为169元,比普通食盐贵50多倍。(见9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食盐只是一种调味品。市场上有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产品,让消费者有较多选择机会,但这些大多都是平价商品。如今,走红网络的进口盐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在价格上高出国产普通盐几十倍,在宣传上以自然、原产地、含有特殊矿物质等为卖点。

  该不该为这种调味品付出如此高的成本?这些盐真的“贵”有所值吗?

  表面看,这类网红盐售价高似乎有一定道理。比如,喜马拉雅玫瑰盐号称早在2亿5千万年前形成,“纯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不含添加剂”。但专家指出,这种产品就是纯度98%的食盐,剩下2%是80多种杂质;其更天然或更纯净的说法很难证实,甚至可能含有害元素。真相究竟是什么?人们更想知道的是,这类食盐中究竟有多少普通盐所不具备的品质和功效。

  理性来看,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销售,我们都有完备的监管体系,检测特定种类产品的质量,不是难事。此外,不同的商品售价不同,其面向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只要相关商品是安全的、没有虚假宣传的成分,高价并不一定要被一棒子打死。成熟完善的消费市场,理应琳琅满目,既供应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也有能满足有经济能力、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产品。不能轻言价格贵的网红商品就是在收“智商税”或“割韭菜”。

  就高价网红盐来说,用事实、数据回应公众疑问,是大家的期待,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一者,要通过质量检测和广告审查等手段,严格监管品质与流通,不给滥竽充数者、价格虚高者以可乘之机;二者,要通过科普等手段,向公众普及食盐与健康知识,引导人们理性看待消费市场中的品类供应问题,进而理性消费。

  网红产品日新月异,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对虚假营销、炒概念等,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足够警惕。人们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带来的美好生活,但前提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给公众一个有关高价“网红盐”的真相

2022-09-20 07:27 来源:工人日报 冯海宁

  一袋400克食用盐价格在3元左右,但近来在网络上,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法国灰盐、盐之花……形形色色的网红进口盐价格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夏威夷黑盐售价为169元,比普通食盐贵50多倍。(见9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食盐只是一种调味品。市场上有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产品,让消费者有较多选择机会,但这些大多都是平价商品。如今,走红网络的进口盐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在价格上高出国产普通盐几十倍,在宣传上以自然、原产地、含有特殊矿物质等为卖点。

  该不该为这种调味品付出如此高的成本?这些盐真的“贵”有所值吗?

  表面看,这类网红盐售价高似乎有一定道理。比如,喜马拉雅玫瑰盐号称早在2亿5千万年前形成,“纯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不含添加剂”。但专家指出,这种产品就是纯度98%的食盐,剩下2%是80多种杂质;其更天然或更纯净的说法很难证实,甚至可能含有害元素。真相究竟是什么?人们更想知道的是,这类食盐中究竟有多少普通盐所不具备的品质和功效。

  理性来看,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销售,我们都有完备的监管体系,检测特定种类产品的质量,不是难事。此外,不同的商品售价不同,其面向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只要相关商品是安全的、没有虚假宣传的成分,高价并不一定要被一棒子打死。成熟完善的消费市场,理应琳琅满目,既供应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也有能满足有经济能力、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产品。不能轻言价格贵的网红商品就是在收“智商税”或“割韭菜”。

  就高价网红盐来说,用事实、数据回应公众疑问,是大家的期待,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一者,要通过质量检测和广告审查等手段,严格监管品质与流通,不给滥竽充数者、价格虚高者以可乘之机;二者,要通过科普等手段,向公众普及食盐与健康知识,引导人们理性看待消费市场中的品类供应问题,进而理性消费。

  网红产品日新月异,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对虚假营销、炒概念等,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足够警惕。人们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带来的美好生活,但前提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