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更多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2022年06月2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图谱早已被刷新,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此前,人社部已经分4批发布了56个新职业。

  新职业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成长于社会进步的潮流。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

  新职业层出不穷,折射出中国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一些个性化、潮流化、定制化的服务更容易受到青睐。像民宿管家,短短几年,从业者规模已达“百万”级别。

  新职业拥有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空间,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甚至可能掀起一场新的“就业革命”。新职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布新职业,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心动”。同时,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倒逼从业者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对求职者而言,顺应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掌握与新职业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在职业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不过,也应看到,相对于传统职业而言,新职业始终处于不断变革和创新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新职业从业者缺乏稳定雇主,导致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从业者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机制不健全。

  让新职业更快成长,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持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巩固拓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让新职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落实落细社会保障、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好新职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

  当下,科技更新速度很快,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化,职业也会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好事。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创造无限可能。(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职业贴近新需求

     发挥新职业扩容就业作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期待更多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2022-06-28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图谱早已被刷新,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此前,人社部已经分4批发布了56个新职业。

  新职业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成长于社会进步的潮流。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

  新职业层出不穷,折射出中国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一些个性化、潮流化、定制化的服务更容易受到青睐。像民宿管家,短短几年,从业者规模已达“百万”级别。

  新职业拥有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空间,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甚至可能掀起一场新的“就业革命”。新职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布新职业,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心动”。同时,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倒逼从业者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对求职者而言,顺应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掌握与新职业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在职业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不过,也应看到,相对于传统职业而言,新职业始终处于不断变革和创新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新职业从业者缺乏稳定雇主,导致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从业者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机制不健全。

  让新职业更快成长,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持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巩固拓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让新职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落实落细社会保障、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好新职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

  当下,科技更新速度很快,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化,职业也会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好事。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创造无限可能。(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职业贴近新需求

     发挥新职业扩容就业作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