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勿让职业“羊毛党”兴风作浪

2022年06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本该属于广大消费者的优惠经常被“劫走”。这损害了公众的经济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也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薅羊毛”一时爽,一直薅,就应该牢饭管饱。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黑灰产。刚刚过去的“618大促”中,商家提供的限量版商品以及“折扣秒杀”成为一些消费者的“心头好”。只不过,看着眼馋,拿到手就难了。当你还在掐表看时间时,早有人使用“抢单软件”进行抢购了。

  黑灰产作弊,普通消费者想“薅羊毛”就没那么容易了。其实,在合法合规、商家同意的前提下,“薅羊毛”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家的产品销量提高了,平台也获得了流量,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特别是疫情之下,一些年轻人改掉了乱花钱的习惯,对生活精打细算,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平台经济的发展,“薅羊毛”的范围不断扩大,衍生出一批精于此道的“羊毛党”。“薅羊毛”形成了黑灰产业链,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团队化的特征。商家进行优惠促销时,最怕的就是这些职业“羊毛党”兴风作浪。

  有的专门收集优惠信息,成群结队“薅羊毛”;有的利用商家规则漏洞,疯狂套利;有的利用非法软件,骗取优惠券,并交易变现。早些年,拼多多曾经被“薅羊毛”,一夜损失近千万。今年,一些地方的消费券被交易,有人通过虚拟定位在其他城市抢券,然后倒卖。

  职业“羊毛党”为什么屡屡得手?显然不是因为勤奋,问题出在恶意注册账号和养号上。他们囤积大量的账号资源,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抢占优惠资源并逃避打击,规模与日俱增。据了解,我国“羊毛党”灰色产业市场规模已逾1000亿元。

  结果就是,本该属于广大消费者的优惠经常被“劫走”。这损害了公众的经济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也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商家和平台来说,做活动预算时,不得不在风险防控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经营成本增加。而像地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它来自全体纳税人的钱,旨在发挥乘数效应、激发消费活力,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恶意“薅羊毛”,不仅破坏了政策本意,也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薅羊毛”一时爽,一直薅,就应该牢饭管饱。实际上,此类行为一直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可能涉及多种罪名。现实中,也不乏因恶意“薅羊毛”而被法院判刑的案例。

  阻击“羊毛党”,除了事后的法律严惩,有关部门还应做好事前事中监管,加强大数据分析以及对非正常交易记录的筛查,加大专项打击力度,提升违法成本,以避免出现“破窗效应”。

  免费领券、充值返现、购物返利等活动,通常是在电商平台上完成的。因此,电商平台也要不断提升技术防护能力,清理存量恶意账号,保护好个人信息,保证系统和网络安全,从源头堵死“薅羊毛”的机会。

  对使用“抢单软件”的消费者而言,“薅羊毛”更要“三思而后行”。一般来说,使用“抢单软件”,需先在软件上上传自己的支付密码、收件地址、联系方式等隐私,这就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极有可能“薅羊毛”不成,反成了“待宰的羔羊”。再者,买一堆不需要的商品,即便是低价购入,恐怕也是浪费。有句名言需谨记:“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1元2杯椰云拿铁? 羊毛不能乱薅,消费者不妨宽容些

     今年“618”,钻数据漏洞“薅羊毛”,代价很沉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勿让职业“羊毛党”兴风作浪

2022-06-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本该属于广大消费者的优惠经常被“劫走”。这损害了公众的经济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也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薅羊毛”一时爽,一直薅,就应该牢饭管饱。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黑灰产。刚刚过去的“618大促”中,商家提供的限量版商品以及“折扣秒杀”成为一些消费者的“心头好”。只不过,看着眼馋,拿到手就难了。当你还在掐表看时间时,早有人使用“抢单软件”进行抢购了。

  黑灰产作弊,普通消费者想“薅羊毛”就没那么容易了。其实,在合法合规、商家同意的前提下,“薅羊毛”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家的产品销量提高了,平台也获得了流量,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特别是疫情之下,一些年轻人改掉了乱花钱的习惯,对生活精打细算,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平台经济的发展,“薅羊毛”的范围不断扩大,衍生出一批精于此道的“羊毛党”。“薅羊毛”形成了黑灰产业链,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团队化的特征。商家进行优惠促销时,最怕的就是这些职业“羊毛党”兴风作浪。

  有的专门收集优惠信息,成群结队“薅羊毛”;有的利用商家规则漏洞,疯狂套利;有的利用非法软件,骗取优惠券,并交易变现。早些年,拼多多曾经被“薅羊毛”,一夜损失近千万。今年,一些地方的消费券被交易,有人通过虚拟定位在其他城市抢券,然后倒卖。

  职业“羊毛党”为什么屡屡得手?显然不是因为勤奋,问题出在恶意注册账号和养号上。他们囤积大量的账号资源,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抢占优惠资源并逃避打击,规模与日俱增。据了解,我国“羊毛党”灰色产业市场规模已逾1000亿元。

  结果就是,本该属于广大消费者的优惠经常被“劫走”。这损害了公众的经济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也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商家和平台来说,做活动预算时,不得不在风险防控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经营成本增加。而像地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它来自全体纳税人的钱,旨在发挥乘数效应、激发消费活力,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恶意“薅羊毛”,不仅破坏了政策本意,也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薅羊毛”一时爽,一直薅,就应该牢饭管饱。实际上,此类行为一直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可能涉及多种罪名。现实中,也不乏因恶意“薅羊毛”而被法院判刑的案例。

  阻击“羊毛党”,除了事后的法律严惩,有关部门还应做好事前事中监管,加强大数据分析以及对非正常交易记录的筛查,加大专项打击力度,提升违法成本,以避免出现“破窗效应”。

  免费领券、充值返现、购物返利等活动,通常是在电商平台上完成的。因此,电商平台也要不断提升技术防护能力,清理存量恶意账号,保护好个人信息,保证系统和网络安全,从源头堵死“薅羊毛”的机会。

  对使用“抢单软件”的消费者而言,“薅羊毛”更要“三思而后行”。一般来说,使用“抢单软件”,需先在软件上上传自己的支付密码、收件地址、联系方式等隐私,这就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极有可能“薅羊毛”不成,反成了“待宰的羔羊”。再者,买一堆不需要的商品,即便是低价购入,恐怕也是浪费。有句名言需谨记:“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1元2杯椰云拿铁? 羊毛不能乱薅,消费者不妨宽容些

     今年“618”,钻数据漏洞“薅羊毛”,代价很沉重!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