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加大政策支持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2年06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集聚了众多民间资本、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有明确和稳定的预期,政府投资才能撬动民间资本,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民间投资,钱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5月份以来,全国疫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边际积极变化。抓住时间窗口,稳经济政策就要应出尽出。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快速落地、密集开工,几乎都是涉及到重点领域、民生改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有效投资。在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数据显示,自2012年有民间投资统计口径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今年1-5月,民间投资增长4.1%,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9%。

  都说我国经济韧性强,民间投资是重要的参照点。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集聚了众多民间资本、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有明确和稳定的预期,政府投资才能撬动民间资本,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民间投资,钱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事情要一件一件办。机器长时间停滞后重启,都需要一段时间预热,何况是人呢?疫情平稳可控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是个“慢功夫”。应当看到,之前的政策取向主要聚焦的是“稳定信心”。从中央到地方,有利于广大市场主体的政策应出尽出。随着“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与地方经济稳定内在需求的有效衔接,企业的投资秩序正逐渐恢复正常。

  “敢投钱了”挺不错,“花在哪里”也要有讲究,这就体现“有为政府”的作用了。会议提出,“要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钱景”清晰,收益有保障,这样的投资机会怎会不吸引人?此外,不论是“提高民间投资手续办理效率”,还是“鼓励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支持民间投资”,都是在为企业“大胆往前走”创造投资机会、提供政策保障。

  民间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属性,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当民间投资能力有了恢复性增长之后,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扶持政策要考虑有序退出。当然,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对于民间投资的成长,不妨再多一些支持,再多一点关爱。(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投资要精准,不可“大水漫灌”

     以精准投资协同改善供需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加大政策支持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2-06-2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集聚了众多民间资本、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有明确和稳定的预期,政府投资才能撬动民间资本,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民间投资,钱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5月份以来,全国疫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边际积极变化。抓住时间窗口,稳经济政策就要应出尽出。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快速落地、密集开工,几乎都是涉及到重点领域、民生改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有效投资。在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数据显示,自2012年有民间投资统计口径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今年1-5月,民间投资增长4.1%,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9%。

  都说我国经济韧性强,民间投资是重要的参照点。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集聚了众多民间资本、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未来有明确和稳定的预期,政府投资才能撬动民间资本,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民间投资,钱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事情要一件一件办。机器长时间停滞后重启,都需要一段时间预热,何况是人呢?疫情平稳可控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是个“慢功夫”。应当看到,之前的政策取向主要聚焦的是“稳定信心”。从中央到地方,有利于广大市场主体的政策应出尽出。随着“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与地方经济稳定内在需求的有效衔接,企业的投资秩序正逐渐恢复正常。

  “敢投钱了”挺不错,“花在哪里”也要有讲究,这就体现“有为政府”的作用了。会议提出,“要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钱景”清晰,收益有保障,这样的投资机会怎会不吸引人?此外,不论是“提高民间投资手续办理效率”,还是“鼓励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支持民间投资”,都是在为企业“大胆往前走”创造投资机会、提供政策保障。

  民间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属性,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当民间投资能力有了恢复性增长之后,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扶持政策要考虑有序退出。当然,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对于民间投资的成长,不妨再多一些支持,再多一点关爱。(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投资要精准,不可“大水漫灌”

     以精准投资协同改善供需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