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虹吸式”挖人引争议 网友:是要全省人挤一个医院?

2022年05月25日 15: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在河南郑州,来自不同医院的近四十名医学专家同时跳槽到同城另一所医院,导致有的医院某些科室被“掏空”,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王茂林/摄

  医院专家“说走就走”带来哪些问题

  医学人才培养耗时费力,且一个科室需要老中青三代人形成梯队架构,方能确保技术稳步提升。大医院突然把培养多年的人才挖走,小医院医疗技术梯队架构就可能出现塌方,轻则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重则出现技术水平断崖式下滑,甚至连日常诊疗都难以为继。【详细

  医疗资源集中到某一家医院,使其一家独大,并不是件好事。这必然导致小医院缺乏人才、大医院人才过多,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患者就诊更加困难。【详细

  医疗资源不能肥这头瘦那头

  早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目的是要保障医疗资源的相对平衡,有利于百姓就医。【详细

  应该看到,分级诊疗的核心内涵是,大小医院分级协作、各司其职、相互紧密衔接。这就意味着,医疗保障不是将团体甩在身后的“个体冲刺”,而是协同发展、相携而行的体系建设。当大医院只顾个体、不顾团体,一味谋求“亚洲第一”“世界最大”等目标时,实质上背离了医疗“强基层”和分级诊疗等制度设计的初衷。【详细

  基层要在留住人才上多下功夫

  减少基层人才流失,要靠制度保障。近年来,限制大医院规模屡被提及,有关部门有必要及时为大医院明确划定规模红线,用可量化的标准抑制其盲目扩张。人才是紧缺的医疗资源,对基层医疗机构更是如此。此番事件提醒有关部门,要在留住人才上多下功夫,让人才能够在基层真正安身、安心、安业。【详细

  现在的一些基层医院,视人才引进重于人才教育培养,这并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其实,基层医院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东方网、钱江晚报)

  V视角:

  @天佑山峰哥:没办法,人往高处走。

  @风的痕迹76:这哪儿是撬墙角,这是砸了房梁啊!

  @冰与火之歌:挖人之前能不能做好病人的交接?这是病人,是活人,不是物品。

  @CG没有X:这种恶性竞争是要让全省人都挤去一个医院吗?

  @玄藏不思议:跳槽是个人自由,但作为普通人,不希望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不是不可以流动,但不能违背职业道德、违反规章制度。医生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关系到百姓就医,不能“说走就走”。未变更执业地点就跳槽,更违反了医师法。要知道,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不利于患者就近看病,甚至会让患者增加不必要的开销。对此,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和强势举措,对冲“虹吸”效应,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虹吸式”挖人引争议 网友:是要全省人挤一个医院?

2022-05-25 15: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在河南郑州,来自不同医院的近四十名医学专家同时跳槽到同城另一所医院,导致有的医院某些科室被“掏空”,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王茂林/摄

  医院专家“说走就走”带来哪些问题

  医学人才培养耗时费力,且一个科室需要老中青三代人形成梯队架构,方能确保技术稳步提升。大医院突然把培养多年的人才挖走,小医院医疗技术梯队架构就可能出现塌方,轻则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重则出现技术水平断崖式下滑,甚至连日常诊疗都难以为继。【详细

  医疗资源集中到某一家医院,使其一家独大,并不是件好事。这必然导致小医院缺乏人才、大医院人才过多,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患者就诊更加困难。【详细

  医疗资源不能肥这头瘦那头

  早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目的是要保障医疗资源的相对平衡,有利于百姓就医。【详细

  应该看到,分级诊疗的核心内涵是,大小医院分级协作、各司其职、相互紧密衔接。这就意味着,医疗保障不是将团体甩在身后的“个体冲刺”,而是协同发展、相携而行的体系建设。当大医院只顾个体、不顾团体,一味谋求“亚洲第一”“世界最大”等目标时,实质上背离了医疗“强基层”和分级诊疗等制度设计的初衷。【详细

  基层要在留住人才上多下功夫

  减少基层人才流失,要靠制度保障。近年来,限制大医院规模屡被提及,有关部门有必要及时为大医院明确划定规模红线,用可量化的标准抑制其盲目扩张。人才是紧缺的医疗资源,对基层医疗机构更是如此。此番事件提醒有关部门,要在留住人才上多下功夫,让人才能够在基层真正安身、安心、安业。【详细

  现在的一些基层医院,视人才引进重于人才教育培养,这并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其实,基层医院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东方网、钱江晚报)

  V视角:

  @天佑山峰哥:没办法,人往高处走。

  @风的痕迹76:这哪儿是撬墙角,这是砸了房梁啊!

  @冰与火之歌:挖人之前能不能做好病人的交接?这是病人,是活人,不是物品。

  @CG没有X:这种恶性竞争是要让全省人都挤去一个医院吗?

  @玄藏不思议:跳槽是个人自由,但作为普通人,不希望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不是不可以流动,但不能违背职业道德、违反规章制度。医生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关系到百姓就医,不能“说走就走”。未变更执业地点就跳槽,更违反了医师法。要知道,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不利于患者就近看病,甚至会让患者增加不必要的开销。对此,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和强势举措,对冲“虹吸”效应,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