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虹吸”人才要有说法,被“虹吸”者更要反思

2022年05月23日 09:39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近日,关于“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医疗圈的热议。河南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立即发函叫停。针对业内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讲规则挖人”的指责声音,5月20日,该医院回应称:非常重视该情况,正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回应,有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发布。(5月21日上观新闻)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郑大一附院如果有更好的平台与待遇,专家们为何不去?据知情人士介绍,郑大一附院有的超声科专家入职后,直接成为科主任级别,以及会获得科研支持。这样的力度,对于已经不太缺钱的专家们来说,极具诱惑力。仅仅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几乎5月17号同一天,我们心外科一下子就走了14个。事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连法定的执业地点都没变更,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可就任命职务上班接诊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诉苦,“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

  人才不是不可以流动,关键是该怎么流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如果医院通过仓促挖人、恶意挖人的方式扰乱了行业秩序,侵犯了其他医院的合法权益,则涉嫌不当竞争,会造成“医保资金向上走,基层病人向上转”,大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跟国家推动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相违背,也不利于构建总量扩容、布局合理、群众便捷就医的医疗服务格局。

  作为人才“虹吸”的大医院,或许要给个说法,但被“虹吸”的基层医院,更要思考为什么没留住人。这并非基层医院给不了专家高薪那么简单。

  曾有三甲医院院长自曝挖人“内幕”,这位院长说,一定给他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用钱买的,而是要给他放权。据《中国医院》杂志报道,解放军总医超过60%的专家都被其他医院打过主意挖人。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人才,解放军总医院为人才成长营造沃土,为医学专家施展才能打造更大的舞台,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肾脏病科名誉主任陈香美深有感触地说:“科技人才并非只认待遇,我们更需要能够纵横驰骋的‘赛场’和‘草原’。”在这一点上,广东佛山的和祐国际医院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医疗人才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和祐国际医院是佛山筹建中的一家民营医院,已成功签约超 20 位全球知名临床专家。在这里,对内,初入职场的员工建立双导师制,提供“扶上马送一程”的贴心呵护,满足员工学习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对外,和祐积极谋求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院所实现密切而务实的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时刻保持接轨国际的业务感知力。同时,为帮助员工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祐专门设立了永久性科研基金。如果基层医院都能像这家医院一样,始终帮助医生成长发展,医生们就会时刻感恩医院,别人也就挖不走他们。

  现在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要高于人才的教育培养,这并不利于人才积极性的调动。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更需要个性化的引进政策,在政策制定导向上应从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着手,而不是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1年09月29日
  • ·中小城市也有年轻人用武之地    2021年03月20日
  • ·“越智能越缺人”亟待综合纾解    2022年03月06日
  • ·董明珠为什么要给员工分房?    2021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虹吸”人才要有说法,被“虹吸”者更要反思

    2022-05-23 09:39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近日,关于“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医疗圈的热议。河南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立即发函叫停。针对业内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讲规则挖人”的指责声音,5月20日,该医院回应称:非常重视该情况,正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回应,有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发布。(5月21日上观新闻)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郑大一附院如果有更好的平台与待遇,专家们为何不去?据知情人士介绍,郑大一附院有的超声科专家入职后,直接成为科主任级别,以及会获得科研支持。这样的力度,对于已经不太缺钱的专家们来说,极具诱惑力。仅仅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几乎5月17号同一天,我们心外科一下子就走了14个。事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连法定的执业地点都没变更,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可就任命职务上班接诊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诉苦,“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

      人才不是不可以流动,关键是该怎么流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如果医院通过仓促挖人、恶意挖人的方式扰乱了行业秩序,侵犯了其他医院的合法权益,则涉嫌不当竞争,会造成“医保资金向上走,基层病人向上转”,大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跟国家推动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相违背,也不利于构建总量扩容、布局合理、群众便捷就医的医疗服务格局。

      作为人才“虹吸”的大医院,或许要给个说法,但被“虹吸”的基层医院,更要思考为什么没留住人。这并非基层医院给不了专家高薪那么简单。

      曾有三甲医院院长自曝挖人“内幕”,这位院长说,一定给他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用钱买的,而是要给他放权。据《中国医院》杂志报道,解放军总医超过60%的专家都被其他医院打过主意挖人。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人才,解放军总医院为人才成长营造沃土,为医学专家施展才能打造更大的舞台,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肾脏病科名誉主任陈香美深有感触地说:“科技人才并非只认待遇,我们更需要能够纵横驰骋的‘赛场’和‘草原’。”在这一点上,广东佛山的和祐国际医院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医疗人才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和祐国际医院是佛山筹建中的一家民营医院,已成功签约超 20 位全球知名临床专家。在这里,对内,初入职场的员工建立双导师制,提供“扶上马送一程”的贴心呵护,满足员工学习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对外,和祐积极谋求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院所实现密切而务实的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时刻保持接轨国际的业务感知力。同时,为帮助员工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祐专门设立了永久性科研基金。如果基层医院都能像这家医院一样,始终帮助医生成长发展,医生们就会时刻感恩医院,别人也就挖不走他们。

      现在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要高于人才的教育培养,这并不利于人才积极性的调动。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更需要个性化的引进政策,在政策制定导向上应从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着手,而不是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