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劳动和创造离不开制度的呵护。既要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日益平衡和充分的社会供给,也要激发人们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的不竭动力;既要重视职业劳动效益,也要重视普通劳动者的闲暇享有权。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双手、智慧与汗水,始终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近日,“如果没有疫情五一你在干嘛”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共鸣。疫情冲击下,生活变得更加不容易。“丧”“内卷”“躺平”等一些词汇多少映射着人们的心态。但是,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来思考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体现劳动者价值。
天上不会掉馅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来说,努力奋斗,才有望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身命运。
而劳动和创造离不开制度的呵护。当下,不少人在辛勤工作和快乐生活之间无法平衡,这其中有自身的缘故,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前不久,对于“隐形加班”,不少职场人就发出无奈的调侃,比如,“我们从不加班,因为我们从不下班”,“工作加量不加价”,等等。
工作和生活不分,时刻待命的状态让不少人身心俱疲。“打工人”已经陷在柴米油盐里无法自拔,哪儿还有心思想想“诗和远方”?而员工成为只会工作的“工具人”,既不利于家庭和睦,也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依靠劳动开创美好未来,必须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每一个微观个体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创造辉煌、不断向前迈进。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各个方面鲜明凸显,我们必须基于此去制定实施具体的发展策略。既要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日益平衡和充分的社会供给,也要激发人们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的不竭动力;既要重视职业劳动效益,也要重视普通劳动者的闲暇享有权。
应该说,近年来,从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维护和发展了劳动者的各方面利益,捍卫了劳动者的尊严。今年以来,一些新规继续为劳动者解忧,比如,新修改的工会法提出,工会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法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这一规定就旨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者自己也在做出改变,他们愈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愈发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今年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就开始“反向背调”工作单位。从“被选择”到“双向选择”,年轻人这难能可贵的平等意识,对推进职场环境更包容、更有活力,对构建和谐、稳固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劳动成就光荣与梦想。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双手、智慧与汗水,始终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疫情终会散去,生活总该迎着光亮。未来,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劳动者施展才华的舞台将更加宽广。对奋斗者而言,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发现广阔的新天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拒绝“隐形加班”,“打工人”能做什么?
中经评论:善待货车司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