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战疫更有底气

2022年04月29日 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物流通畅,民心舒畅,战疫才能无“后顾之忧”。随着疫情负面影响的减弱,在政策强有力的护航下,消费持续恢复性发展的节奏将越来越快。

  不通则痛。近期,疫情防控下的物流运输问题备受关注,消费品流通效率降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表示,“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支持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但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部分地方未能全面落实“双统筹”要求,防疫检查“层层加码”,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是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还是工厂的生产原料,抑或农耕需要的种子、化肥,均依赖于物流的畅通。打通“经脉”,破除“藩篱”,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顺畅,存在市场分割现象。一方面是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制度性物流成本过高。比如,跨区运输和物流快递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欠缺,物流发展方式相对低端粗放。比如,有的乡镇、村庄交通不便,仓储物流设施尤其是冷链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流通运输时间较长。

  从抗击疫情的角度说,物流畅通也是助力防疫。当下有些地方面临医疗防护、居民生活物资紧张等困难,除了平时储备不足、应急不力外,也与交通线不畅通有关。实际上,出于“地方保护”而实施的交通管控,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伤及疫情防控大局和当地经济发展。

  物流通畅,民心舒畅,战疫才能无“后顾之忧”。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决策部署接连落地,强调要努力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从效果来看,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已基本打通。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近日,《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也提出,“加快健全消费品流通体系”。着眼未来,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各环节,国民经济将更有活力。

  当前,我国多地仍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更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何地方都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为制造不必要的梗阻。构建高效保供体系,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尽力减少疫情造成的“次生灾害”,才能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也才能打赢抗疫硬仗。

  特殊时期,信心比黄金重要。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业态日益丰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相信随着疫情负面影响的减弱,在政策强有力的护航下,消费持续恢复性发展的节奏将越来越快。(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坚持全国一盘棋,让货运物流顺畅起来

     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战疫更有底气

2022-04-29 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物流通畅,民心舒畅,战疫才能无“后顾之忧”。随着疫情负面影响的减弱,在政策强有力的护航下,消费持续恢复性发展的节奏将越来越快。

  不通则痛。近期,疫情防控下的物流运输问题备受关注,消费品流通效率降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表示,“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支持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但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部分地方未能全面落实“双统筹”要求,防疫检查“层层加码”,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是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还是工厂的生产原料,抑或农耕需要的种子、化肥,均依赖于物流的畅通。打通“经脉”,破除“藩篱”,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顺畅,存在市场分割现象。一方面是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制度性物流成本过高。比如,跨区运输和物流快递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欠缺,物流发展方式相对低端粗放。比如,有的乡镇、村庄交通不便,仓储物流设施尤其是冷链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流通运输时间较长。

  从抗击疫情的角度说,物流畅通也是助力防疫。当下有些地方面临医疗防护、居民生活物资紧张等困难,除了平时储备不足、应急不力外,也与交通线不畅通有关。实际上,出于“地方保护”而实施的交通管控,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伤及疫情防控大局和当地经济发展。

  物流通畅,民心舒畅,战疫才能无“后顾之忧”。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决策部署接连落地,强调要努力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从效果来看,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已基本打通。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近日,《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也提出,“加快健全消费品流通体系”。着眼未来,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各环节,国民经济将更有活力。

  当前,我国多地仍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更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何地方都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为制造不必要的梗阻。构建高效保供体系,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尽力减少疫情造成的“次生灾害”,才能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也才能打赢抗疫硬仗。

  特殊时期,信心比黄金重要。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业态日益丰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相信随着疫情负面影响的减弱,在政策强有力的护航下,消费持续恢复性发展的节奏将越来越快。(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坚持全国一盘棋,让货运物流顺畅起来

     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