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2022年04月27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随即改变,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可能。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所学即所爱,实现“技能改变人生”的美好梦想!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马呈忠/摄

  法者,治之端也。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分流”的提法取消,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原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之前的法律条文中没有强制普职分流,但据此制定的政策,比如普职大体1:1的比例,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焦虑和恐慌。

  在职业教育定位模糊时,中考成为人生路上的一个分水岭,人们担心普职强制分流会变成普职分层。在一些人看来,高中生是祖国的“花朵”,职校生则是成绩不好的“小混混”。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不高。因此,虽然各地的“双减”政策雷厉风行,但是在中高考指挥棒下,义务教育更加“内卷”了,甚至产生了“中考变高考”的后果。

  现在,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随即改变,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可能。特别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意味着,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

  纵向贯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横向融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打破了学历的“天花板”,职业教育将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有望改变人们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个人层面来说,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擅长动手操作,发展“人人有技能、个个有本领”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实际上,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抢手了。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超过10%的专科生进入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

  应该说,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显然,补齐职业教育短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所学即所爱,实现“技能改变人生”的美好梦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职业教育真正“热起来”“香起来”

     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2022-04-27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随即改变,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可能。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所学即所爱,实现“技能改变人生”的美好梦想!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马呈忠/摄

  法者,治之端也。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分流”的提法取消,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原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之前的法律条文中没有强制普职分流,但据此制定的政策,比如普职大体1:1的比例,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焦虑和恐慌。

  在职业教育定位模糊时,中考成为人生路上的一个分水岭,人们担心普职强制分流会变成普职分层。在一些人看来,高中生是祖国的“花朵”,职校生则是成绩不好的“小混混”。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不高。因此,虽然各地的“双减”政策雷厉风行,但是在中高考指挥棒下,义务教育更加“内卷”了,甚至产生了“中考变高考”的后果。

  现在,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随即改变,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可能。特别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意味着,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

  纵向贯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横向融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打破了学历的“天花板”,职业教育将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有望改变人们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个人层面来说,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擅长动手操作,发展“人人有技能、个个有本领”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实际上,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抢手了。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超过10%的专科生进入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

  应该说,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显然,补齐职业教育短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所学即所爱,实现“技能改变人生”的美好梦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职业教育真正“热起来”“香起来”

     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