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经济为何能实现“开门稳”?

2022年04月2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实现“开门稳”,投资有贡献,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刺激投资。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内部活力能够支撑经济实现既有体量又有质量的增长。未来,我们有足够大的政策空间、足够多的政策工具,能够坚持以我为主。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作用会更为充分有效,经济活力也会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尽管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影响了增长幅度,但中国经济仍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实现了“开门稳”

  一季度,投资增长强劲。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亿元,同比增长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鉴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亮眼表现,有人认为,“开门稳”是强力刺激投资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带有陈旧偏见的错误认识。毋庸置疑,投资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需要靠高强度的投资来刺激。

  其一,我国并没有强力刺激投资,也没有为刺激增长而盲目上投资项目。投资是为了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我国投资项目的选择坚持了新发展理念,顺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投资较快增长。随着我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势头增强,将有利于带动产业投资增长。

  其二,投资诚然支撑了经济增长,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小于消费。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9.4%;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9%。因此,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既能应对当前疫情冲击,又能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不加甄别地大上投资项目、快上投资项目,虽然短期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供给过剩,这并不符合我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要求。

  实现“开门稳”,投资有贡献,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刺激投资。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内部活力能够支撑经济实现既有体量又有质量的增长。近些年来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我国市场体系培育、完善、成熟的基石。同时,蕴藏在市场主体中并不断积累提升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和技术能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国当下的经济政策更多强调“滴灌”“结构性”“纾困”“直达”等固本提质的举措,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另外,我国产业体系齐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使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未来,我们有足够大的政策空间、足够多的政策工具,能够坚持以我为主。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作用会更为充分有效,经济活力也会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掌握发展主动权

     实现经济稳步提“质”合理增“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国经济为何能实现“开门稳”?

2022-04-2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实现“开门稳”,投资有贡献,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刺激投资。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内部活力能够支撑经济实现既有体量又有质量的增长。未来,我们有足够大的政策空间、足够多的政策工具,能够坚持以我为主。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作用会更为充分有效,经济活力也会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尽管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影响了增长幅度,但中国经济仍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实现了“开门稳”

  一季度,投资增长强劲。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亿元,同比增长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鉴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亮眼表现,有人认为,“开门稳”是强力刺激投资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带有陈旧偏见的错误认识。毋庸置疑,投资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需要靠高强度的投资来刺激。

  其一,我国并没有强力刺激投资,也没有为刺激增长而盲目上投资项目。投资是为了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我国投资项目的选择坚持了新发展理念,顺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投资较快增长。随着我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势头增强,将有利于带动产业投资增长。

  其二,投资诚然支撑了经济增长,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小于消费。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9.4%;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9%。因此,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既能应对当前疫情冲击,又能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不加甄别地大上投资项目、快上投资项目,虽然短期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供给过剩,这并不符合我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要求。

  实现“开门稳”,投资有贡献,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刺激投资。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内部活力能够支撑经济实现既有体量又有质量的增长。近些年来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我国市场体系培育、完善、成熟的基石。同时,蕴藏在市场主体中并不断积累提升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和技术能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国当下的经济政策更多强调“滴灌”“结构性”“纾困”“直达”等固本提质的举措,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另外,我国产业体系齐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使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未来,我们有足够大的政策空间、足够多的政策工具,能够坚持以我为主。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作用会更为充分有效,经济活力也会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掌握发展主动权

     实现经济稳步提“质”合理增“量”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