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利用外资并未遭遇天花板

2021年11月05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我国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借助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继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合作共赢,正是发布首份利用外资规划的题中之义。

  “到中国去!到中国投资去!”投资圈里的这句流行语,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成效。中国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善高效的产业体系,给予了投资者们丰厚回报。

  中国在外资政策上的一举一动甚至是细微变化,都备受境外投资方的关注。作为我国首份利用外资专项规划,《“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近日一经商务部发布,就引发不少猜想——

  有投资者发现,规划文本中除了提出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外,还明确了一系列量化指标,比如,到2025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00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比达30%等。实际情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已经比较接近7000亿美元了,但“十四五”时期这一目标还设定在7000亿美元。这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利用外资正遭遇天花板?

  单纯从数字上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量在规模上变化不大,但从横向比较看,中国在利用外资上依然是全球瞩目的“优等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贸易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利用外资规模萎缩、流动性下降等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动下降了38%,仅为8460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最低,未来还可能会持续缩水。但中国作为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20年实现使用外资1443.7亿美元,逆势增长了4.5%,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外资也要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显然,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我国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如何优化外资结构作出明确部署。比如,引导外资更多投向数字转型、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产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设立全球和区域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这种结构性变化已在部分重点领域有所显现。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3.4%。应该说,利用外资领域的这些亮点,完全契合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总体看,当前我国外资流入延续了稳中向好势头,全年利用外资量很可能还会好于预期。但也要看到,以区域化、多元化、短链化为特征的全球产业链重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和前途。下一步,充分利用好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借助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继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合作共赢,正是发布首份利用外资规划的题中之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利用外资并未遭遇天花板

2021-11-05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我国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借助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继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合作共赢,正是发布首份利用外资规划的题中之义。

  “到中国去!到中国投资去!”投资圈里的这句流行语,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成效。中国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善高效的产业体系,给予了投资者们丰厚回报。

  中国在外资政策上的一举一动甚至是细微变化,都备受境外投资方的关注。作为我国首份利用外资专项规划,《“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近日一经商务部发布,就引发不少猜想——

  有投资者发现,规划文本中除了提出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外,还明确了一系列量化指标,比如,到2025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00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比达30%等。实际情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已经比较接近7000亿美元了,但“十四五”时期这一目标还设定在7000亿美元。这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利用外资正遭遇天花板?

  单纯从数字上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量在规模上变化不大,但从横向比较看,中国在利用外资上依然是全球瞩目的“优等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贸易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利用外资规模萎缩、流动性下降等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动下降了38%,仅为8460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最低,未来还可能会持续缩水。但中国作为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20年实现使用外资1443.7亿美元,逆势增长了4.5%,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外资也要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显然,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我国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如何优化外资结构作出明确部署。比如,引导外资更多投向数字转型、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产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设立全球和区域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这种结构性变化已在部分重点领域有所显现。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3.4%。应该说,利用外资领域的这些亮点,完全契合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总体看,当前我国外资流入延续了稳中向好势头,全年利用外资量很可能还会好于预期。但也要看到,以区域化、多元化、短链化为特征的全球产业链重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和前途。下一步,充分利用好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借助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继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合作共赢,正是发布首份利用外资规划的题中之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