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超时加班”变“自愿加班”

2022年03月30日 14: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在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之后,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纷纷出手,开展超时加班集中排查整治。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监管“长牙齿”才有震慑力

  用人单位有一套制度工具来维系所谓加班文化。譬如,有的企业曾要求员工签署所谓的“奋斗者计划”,书面同意“放弃加班费”;有的用人单位曾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如果监管执法不能“长出牙齿”,用人单位终归难以自发地纠正违法行为。而在这轮集中排查整治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展示出决心和力量。【详细

  纵观此次各地的整治行动,一个共性是针对性强。重点调查的用人单位大多包含了互联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覆盖了公众对超时加班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其次是检查内容相对全面,既包括用人单位如何规定工时和休息休假等制度,也考察对支付加班费等制度的执行情况。【详细

  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大小周”等超时加班。这说明,在国家推进依法治企管企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然而,仍有劳动者要面对超时加班问题,并且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加强规范落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引导用人单位自觉尊重和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和加强内部治理,让平凡劳动者更有尊严。【详细

  我们更要看到,一些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合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与休整假期,他们并不是不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但他们此举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忠诚,更让员工有充裕的时间与激情,去点燃思想的火焰,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这也是当今科技时代所应追求的方向。【详细

  奋斗不是“拿命换钱”

  取消加班是否有意义,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无意识加班”情况。即使公司取消了加班,但也有一些工作是尽管人没在公司,还是需要在线处理的,这样的加班名义上无法计入加班,实际上却也占用了职场人的休息时间。幸福确实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能演变为“拿命换钱”的畸形路径。【详细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曾说:年轻人不喜欢加班,这是时代的进步。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关键时期,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与生活能够平衡,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关心的事情。【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钱江晚报、红网)

  V视角:

  @不会标点符号的刘sir:最近好像有一个新名词,叫作“自愿加班”,这个词多好“听”!无奈又心酸,不挣钱还伤身子。

  @自然人土豆:唉,我要加班弄整治加班方案了。

  @吃鸡首杀:大家都加你不加,领导就找你谈话了。

  @浅睡深眠嘶呀:无论什么理由加班,都要给加班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这几年,对“996”说“不”的呼声很高。但是相比用人单位,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敢怒而不敢言。目前,监管动真格整治“超时加班”,亮出了鲜明态度。然而,纠正畸形加班文化,光靠集中整治恐怕还不够,特别是一些“自愿加班”、伪加班,隐蔽性强,不易查处。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畅通监督和举报渠道,以真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警惕“超时加班”变“自愿加班”

2022-03-30 14: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在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之后,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纷纷出手,开展超时加班集中排查整治。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监管“长牙齿”才有震慑力

  用人单位有一套制度工具来维系所谓加班文化。譬如,有的企业曾要求员工签署所谓的“奋斗者计划”,书面同意“放弃加班费”;有的用人单位曾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如果监管执法不能“长出牙齿”,用人单位终归难以自发地纠正违法行为。而在这轮集中排查整治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展示出决心和力量。【详细

  纵观此次各地的整治行动,一个共性是针对性强。重点调查的用人单位大多包含了互联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覆盖了公众对超时加班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其次是检查内容相对全面,既包括用人单位如何规定工时和休息休假等制度,也考察对支付加班费等制度的执行情况。【详细

  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大小周”等超时加班。这说明,在国家推进依法治企管企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然而,仍有劳动者要面对超时加班问题,并且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加强规范落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引导用人单位自觉尊重和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和加强内部治理,让平凡劳动者更有尊严。【详细

  我们更要看到,一些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合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与休整假期,他们并不是不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但他们此举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忠诚,更让员工有充裕的时间与激情,去点燃思想的火焰,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这也是当今科技时代所应追求的方向。【详细

  奋斗不是“拿命换钱”

  取消加班是否有意义,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无意识加班”情况。即使公司取消了加班,但也有一些工作是尽管人没在公司,还是需要在线处理的,这样的加班名义上无法计入加班,实际上却也占用了职场人的休息时间。幸福确实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能演变为“拿命换钱”的畸形路径。【详细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曾说:年轻人不喜欢加班,这是时代的进步。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关键时期,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与生活能够平衡,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关心的事情。【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钱江晚报、红网)

  V视角:

  @不会标点符号的刘sir:最近好像有一个新名词,叫作“自愿加班”,这个词多好“听”!无奈又心酸,不挣钱还伤身子。

  @自然人土豆:唉,我要加班弄整治加班方案了。

  @吃鸡首杀:大家都加你不加,领导就找你谈话了。

  @浅睡深眠嘶呀:无论什么理由加班,都要给加班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这几年,对“996”说“不”的呼声很高。但是相比用人单位,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敢怒而不敢言。目前,监管动真格整治“超时加班”,亮出了鲜明态度。然而,纠正畸形加班文化,光靠集中整治恐怕还不够,特别是一些“自愿加班”、伪加班,隐蔽性强,不易查处。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畅通监督和举报渠道,以真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