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碱性水神话”又起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2022年03月29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应在社会上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要提升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让民众能够轻松地获取正确的科学知识。对消费者来说,还是要时刻保持理智,别被一些营销噱头蒙蔽了双眼,不知不觉交了“智商税”。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李凡/摄

  “为健康,喝碱性水”,“喝碱性水可以治疗疾病”……近日,云南昆明一家水企宣称碱性水有治疗功效,引发关注。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对涉事产品进行下架,若存违法事实,将坚决依法查处。

  碱性水能“治病”,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早在2010年,央视3·15晚会就揭露了碱性水骗局。2018年,“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前车之鉴很多,没想到,今天仍有商家打着碱性水可以祛病强身的幌子牟取暴利。这值得我们警醒,科普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伪概念往往经不起较真。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调节机制是十分敏锐的,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很难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更遑论治病、防病。相反,如果长期饮用碱性水,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消费者还是处于有健康需求但缺乏健康知识的阶段。这就给了一些商家投机取巧、炒作概念的机会。他们一般的套路是,先广布“科学流言”为产品造势,再针对现代人的“健康焦虑”精准推销产品,最终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此类骗局往往半真半假,迷惑性强,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比如,痛风是因为尿酸高、患胃病后喜欢“吐酸水”,表面上看,这些病里都带“酸”字,那么,多喝碱性水是不是可以中和一下?实际上,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对痛风或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相比临床用药,以每升含200毫克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为例,喝到7.5-15升,才能达到一天的口服碳酸氢钠片的处方剂量。

  缺乏科学依据,但并不缺乏市场接受度,在“健康焦虑”下,此类现象十分常见。不独“碱性水”,还有“小分子团水”、“溜达鸡”、“酵素减肥”等,一旦与高营养、富含××元素等概念挂钩,这些产品的身价便大不一样了。对消费者来说,花高价只买到普通货色,轻则伤财,重则伤身;如果市场上充斥的是这些玩概念的商家,就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社会诚信受损。

  现代社会,商家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损害消费者权益,否则只会严重损耗品牌信誉,最终难逃法律制裁。实际上,针对饮用水包装宣传乱象,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就明确提出,涉水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酸性水”、“碱性水”、“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富氧水”等内容。

  惩恶才能更好地扬善,治“伪科学”需要“强监管”。应该说,有关部门在这一领域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伪科学的不时冒头,还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精准性,以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此外,也应在社会上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要提升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让民众能够轻松地获取正确的科学知识,如果总是板着面孔讲道理,那很可能会受到冷遇。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还是要时刻保持理智,别被一些营销噱头蒙蔽了双眼,不知不觉交了“智商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欲破“碱性水神话”,先揭“浅显道理”迷雾

     守牢食品安全红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碱性水神话”又起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2022-03-29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应在社会上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要提升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让民众能够轻松地获取正确的科学知识。对消费者来说,还是要时刻保持理智,别被一些营销噱头蒙蔽了双眼,不知不觉交了“智商税”。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李凡/摄

  “为健康,喝碱性水”,“喝碱性水可以治疗疾病”……近日,云南昆明一家水企宣称碱性水有治疗功效,引发关注。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对涉事产品进行下架,若存违法事实,将坚决依法查处。

  碱性水能“治病”,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早在2010年,央视3·15晚会就揭露了碱性水骗局。2018年,“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前车之鉴很多,没想到,今天仍有商家打着碱性水可以祛病强身的幌子牟取暴利。这值得我们警醒,科普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伪概念往往经不起较真。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调节机制是十分敏锐的,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很难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更遑论治病、防病。相反,如果长期饮用碱性水,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消费者还是处于有健康需求但缺乏健康知识的阶段。这就给了一些商家投机取巧、炒作概念的机会。他们一般的套路是,先广布“科学流言”为产品造势,再针对现代人的“健康焦虑”精准推销产品,最终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此类骗局往往半真半假,迷惑性强,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比如,痛风是因为尿酸高、患胃病后喜欢“吐酸水”,表面上看,这些病里都带“酸”字,那么,多喝碱性水是不是可以中和一下?实际上,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对痛风或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相比临床用药,以每升含200毫克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为例,喝到7.5-15升,才能达到一天的口服碳酸氢钠片的处方剂量。

  缺乏科学依据,但并不缺乏市场接受度,在“健康焦虑”下,此类现象十分常见。不独“碱性水”,还有“小分子团水”、“溜达鸡”、“酵素减肥”等,一旦与高营养、富含××元素等概念挂钩,这些产品的身价便大不一样了。对消费者来说,花高价只买到普通货色,轻则伤财,重则伤身;如果市场上充斥的是这些玩概念的商家,就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社会诚信受损。

  现代社会,商家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损害消费者权益,否则只会严重损耗品牌信誉,最终难逃法律制裁。实际上,针对饮用水包装宣传乱象,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就明确提出,涉水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酸性水”、“碱性水”、“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富氧水”等内容。

  惩恶才能更好地扬善,治“伪科学”需要“强监管”。应该说,有关部门在这一领域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伪科学的不时冒头,还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精准性,以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此外,也应在社会上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要提升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让民众能够轻松地获取正确的科学知识,如果总是板着面孔讲道理,那很可能会受到冷遇。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还是要时刻保持理智,别被一些营销噱头蒙蔽了双眼,不知不觉交了“智商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欲破“碱性水神话”,先揭“浅显道理”迷雾

     守牢食品安全红线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