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业留在乡村,让农民不再饱受“乡愁”之苦

2022年03月2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带动就业,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当前,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上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参与项目建设。

  带动就业,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当前,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上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的原则,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并以促进增收为中心,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以农业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留在广大乡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更多农民。

  一方面,以规模化为重点,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土地是农民的依靠。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传统种植业要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转变,探索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等新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此外,针对当前农宅、农地闲置等问题,可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手段激活现有农村闲置土地,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家庭农场建设,年终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

  另一方面,以电商化为支点,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要依托电商平台,为农民创造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为此,要做好农村电商服务,帮助农民减少增产不增收的损失。比如,加强农产品代销、工业品代购等业务功能;打造“政府推动、产地直供、平台运作”模式,以“农场+超市+专柜+电商”的方式优化产销对接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产地采摘、自驾游,等等。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居所,让农民成为充满希望的职业。

  当然,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还要建设“软件”系统。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具体而言,可以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设立农家乐体验项目等,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产业附加值,让农民不再饱受“乡愁”之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屈晓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制定好实施好乡村建设规划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把产业留在乡村,让农民不再饱受“乡愁”之苦

2022-03-2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