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整治超时加班 企业应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2022年03月30日 08:47   来源:钱江晚报   项向荣

  中国多地正在对超时加班情况加大整治力度。3月份以来,已经至少有北京、山东等地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

  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就联合发文明确,“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反映成天加班,没有时间谈恋爱、结婚、育儿,同时,员工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而医疗的支出实际上让社会为企业买单,让未来为现在买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生活陷入“有名无实”的状态,“负重前行”既让体面没有了,让生活意义也找不到了。这些,对社会的未来潜在影响很大。

  互联网企业无疑是“996”的重灾区,但相对于他们的高薪酬,一般人更反感的是有些企业要求“996”的时候却只肯给朝九晚五的钱,还美其名曰这是企业文化。还有专门在休息日开展培训,或者上司没有下班员工就不能离开办公室,或将平时该干的工作放到下班之后来干等等“伪加班”现象。在“弹性办公”成为可能的科技时代,一味地想把员工多些时间留在单位里,是一些企业乃至事业单位主管者的僵化思想。

  我们可喜地看到,如今有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996”、“大小周”。前不久,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如果企业置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于不顾,实行“996”工作制,这是绝对不可行的。

  实际上,企业不见得能通过“996”获得多大好处,通过牺牲员工健康和休息,迫使员工超时工作最大限度产出来换取企业发展的做法是竭泽而渔。普遍加班对提高经济生产效率没有多大意义,强迫员工加班,只会让他们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应付工作。我们更要看到,一些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合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与休整假期,他们并不是不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但他们此举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忠诚,更让员工有充裕的时间与激情,去点燃思想的火焰,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这也是当今科技时代所应追求的方向。

  据专家解读,整治超时加班问题,是国家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加关心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各方面基本权益的体现。纠偏当前畸形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努力实现生活和工作平衡,让工作更好服务生活质量提升和人的发展。

  但对于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因此树立依法依规管理的正确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僵化管理理念。高明的企业家应当以赢得员工的心、点燃他们的大脑为上。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996”违法:不加班,行不行?    2021年09月01日
  • ·矫正加班文化,回归以人为本    2021年08月18日
  • ·企业要为反诈提供有力支持    2021年11月17日
  • ·助长者搭上“数字快车”    2021年10月29日
  • ·董明珠为什么要给员工分房?    2021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多地整治超时加班 企业应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2022-03-30 08:47 来源:钱江晚报 项向荣

      中国多地正在对超时加班情况加大整治力度。3月份以来,已经至少有北京、山东等地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

      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就联合发文明确,“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反映成天加班,没有时间谈恋爱、结婚、育儿,同时,员工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而医疗的支出实际上让社会为企业买单,让未来为现在买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生活陷入“有名无实”的状态,“负重前行”既让体面没有了,让生活意义也找不到了。这些,对社会的未来潜在影响很大。

      互联网企业无疑是“996”的重灾区,但相对于他们的高薪酬,一般人更反感的是有些企业要求“996”的时候却只肯给朝九晚五的钱,还美其名曰这是企业文化。还有专门在休息日开展培训,或者上司没有下班员工就不能离开办公室,或将平时该干的工作放到下班之后来干等等“伪加班”现象。在“弹性办公”成为可能的科技时代,一味地想把员工多些时间留在单位里,是一些企业乃至事业单位主管者的僵化思想。

      我们可喜地看到,如今有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996”、“大小周”。前不久,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如果企业置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于不顾,实行“996”工作制,这是绝对不可行的。

      实际上,企业不见得能通过“996”获得多大好处,通过牺牲员工健康和休息,迫使员工超时工作最大限度产出来换取企业发展的做法是竭泽而渔。普遍加班对提高经济生产效率没有多大意义,强迫员工加班,只会让他们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应付工作。我们更要看到,一些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合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与休整假期,他们并不是不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但他们此举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忠诚,更让员工有充裕的时间与激情,去点燃思想的火焰,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这也是当今科技时代所应追求的方向。

      据专家解读,整治超时加班问题,是国家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加关心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各方面基本权益的体现。纠偏当前畸形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努力实现生活和工作平衡,让工作更好服务生活质量提升和人的发展。

      但对于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因此树立依法依规管理的正确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僵化管理理念。高明的企业家应当以赢得员工的心、点燃他们的大脑为上。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