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大家迫切期待着国家在确认“996”违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出手整治超时加班现象。如今,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3月以来,至少9个省份的人社部门宣布开展对超时加班的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可谓动了真格。
“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早有定论。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明知其违法,却不敢或不愿维权——向谁举报投诉?维权能成功吗?丢掉工作怎么办?一些用人单位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福利和洗脑话术诱导员工加班,在单位内形成迎合加班风气的沉默螺旋。36氪发布的《2021年轻人下班报告》显示,每天准点下班的人仅占调查对象的6.93%。而今年以来,B站、字节跳动等企业员工猝死的消息无不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显然,只有主动排查、督促整改,才能够对知法犯法的企业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从而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劳动关系规范在法律框架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此次各地的整治行动,一个共性是针对性强。重点调查的用人单位大多包含了互联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覆盖了公众对超时加班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其次是检查内容相对全面,既包括用人单位如何规定工时和休息休假等制度,也考察对支付加班费等制度的执行情况。换句话说,不仅要整治当前的强制加班行为,也要防止个别单位在规章或合同上为强制加班、不支付相应报酬等违法违规行为留后门,形成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同时,多个地区的整治手段比以往更加强硬。除了督促、整改这类措辞,北京明确要对违法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山东提出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要依法公布或向社会公开,安徽要求加大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力度。这些做法有利于强化劳动法律制度的刚性,加大力度扭转鼓吹加班的风气。值得一提的是,多地都强调了要考察安排加班是否经过了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未尝不是在提醒工会要积极发挥作用,让监督更加高效而周密。期待各地能够严格落实整治要求,其他地区有必要及时跟进,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超时加班整改也要逐步铺开。
国家已经亮出整治鲜明态度,用人单位不能再无动于衷。“加班真好”的横幅被摘掉,“大小周”“996”等制度性加班被取缔,那些明显无法在8小时内完成的任务量、下班后仍然必须要回复的工作消息、算不清工作量的居家办公等隐性加班也该有个说法。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