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毒账号”再无生存空间

2021年10月22日 15: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以来,网信系统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清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近日,继整治“饭圈”乱象之后,“清朗”行动再次亮剑,这一次瞄准的是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虚假粉丝、恶意营销等五类账号运营乱象。 

  账号健康直接影响网络生态

  账号是登录网络空间的钥匙。在后台,账号不过是虚拟的代码符号,但现实中,却对应着真实的个体、公司、机构等。从这个角度讲,账号就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各种平台由此而生,运营逻辑由此展开。这个基本单位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优劣。【详细

  以互联网用户账号为代表的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少令人诟病的乱象:有的是“标题党”,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有的是套路化,为了利益尽己所能虚假编造;有的扭曲三观,经常打黄赌毒的“擦边球”;有的挑战底线,在历史观与民族大义面前“踩钢丝”;有的心怀叵测,常常搬弄是非对一些企业展开敲诈勒索……凡此种种,都破坏了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都有悖于法律规范,都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僭越甚至踩踏公序良俗和法律红线的运营账号,该管、该治!【详细

  坚决铲除问题账号生存土壤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违规者公然在原账号名称后加上“一世”“二世”等后缀;某职业黑粉利用账号关键字,阿拉伯数字一路标注到38,简直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转世”能力令人惊叹。这些“重生号”“转世号”兴风作浪,既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想而知,若这些问题账号此起彼伏,不断“重生”,像除不尽的牛皮癣,网上必危机四伏,网民必屡屡踩坑。如何保障大家的上网安全感?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实名制认证,堵住违规账号“转世”漏洞,击碎违规者从头再来的幻想;一方面要严查各平台,若发现有“重生”“转世”账号出现,就对平台依法处罚,铲除问题账号“春风吹又生”的土壤。【详细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空间,权责利相统一既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应是网络运营的基本底线。企图通过身份认定的符号化、虚拟化来扩张权利、规避义务,甚至侵犯他人,都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许的。近些年来,从“后台实名制”到“账号十条”,从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相关要求,到全面清理“僵尸号”“空壳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开展了不少行动。但很多问题依然禁而难绝,平台执行不到位显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就拿“后台实名制”来说,有的平台仍然可以随意注册无需实名,有的认证系统漏洞百出可以随意绕过。如果说平台以“流量为王”获利至上,对严格账号管理没什么积极性,那么相关方面就要通过专项整治树立规则刚性,对平台的阳奉阴违进行有力纠偏。比如,建立账号黑名单制度,平台账号上榜次数达到一定量级,就作出限制新用户注册等惩罚措施。【详细

  完善网络空间长效治理机制

  怎么治好、怎么管用?这就要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事实上,此次专项整治,针对每一类问题都有明确的整改办法。比如,针对账号问题,要求加强注册管理;又如,针对异常涨粉问题,明确大力打击通过雇佣水军等方式的非自然涨粉行为,定期清理“僵尸”账号;再如,针对“蹭热点”现象,明确了“从严处置”的导向。同时,针对那些因机构调整等原因无法注销的政务号,也明确要“集中处置”。不难发现,既瞄准问题,又明确路径;既针对疾患,又开出药方,这样的专项整治所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即便网络空间带有虚拟性,但是运营账号必须客观真实;纵使再顽固的网络顽疾,只要用真招、下功夫,绝不姑息纵容,就能解决掉。【详细

  账号管理背后,涉及的是互联网运行的价值逻辑。宽进松管,或能换来一时繁荣,但环境乌烟瘴气,用户又怎会待得长久?网络清朗了,用户体验自然会水涨船高,这才是留客之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在自毁长城,也终将自食其果。紧紧抓住账号这一源头,持之以恒,系统施治,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生态风清气正。【详细

  (以上综合北京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 

  微言大义: 

  @yaoyao:越快整治越好!

  @不改清荫待我归:部分名人大V,有流量、有特权,唯独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多方查证便轻下结论、乱带节奏,影响恶劣,最该处理。

  @本赫德_Troye:看看一些“粉丝过亿”的明星,都是什么真面目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非法网络账号之“毒”由来已久,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极响应“清朗”行动,不能是只刮一阵风、下场毛毛雨,而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阻断非法账号传播渠道,对账号运营乱象进行持久围歼,让“僵尸号”“造谣号”“恶意营销号”等“毒账号”再无生存空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毒账号”再无生存空间

2021-10-22 15: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以来,网信系统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清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近日,继整治“饭圈”乱象之后,“清朗”行动再次亮剑,这一次瞄准的是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虚假粉丝、恶意营销等五类账号运营乱象。 

  账号健康直接影响网络生态

  账号是登录网络空间的钥匙。在后台,账号不过是虚拟的代码符号,但现实中,却对应着真实的个体、公司、机构等。从这个角度讲,账号就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各种平台由此而生,运营逻辑由此展开。这个基本单位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优劣。【详细

  以互联网用户账号为代表的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少令人诟病的乱象:有的是“标题党”,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有的是套路化,为了利益尽己所能虚假编造;有的扭曲三观,经常打黄赌毒的“擦边球”;有的挑战底线,在历史观与民族大义面前“踩钢丝”;有的心怀叵测,常常搬弄是非对一些企业展开敲诈勒索……凡此种种,都破坏了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都有悖于法律规范,都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僭越甚至踩踏公序良俗和法律红线的运营账号,该管、该治!【详细

  坚决铲除问题账号生存土壤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违规者公然在原账号名称后加上“一世”“二世”等后缀;某职业黑粉利用账号关键字,阿拉伯数字一路标注到38,简直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转世”能力令人惊叹。这些“重生号”“转世号”兴风作浪,既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想而知,若这些问题账号此起彼伏,不断“重生”,像除不尽的牛皮癣,网上必危机四伏,网民必屡屡踩坑。如何保障大家的上网安全感?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实名制认证,堵住违规账号“转世”漏洞,击碎违规者从头再来的幻想;一方面要严查各平台,若发现有“重生”“转世”账号出现,就对平台依法处罚,铲除问题账号“春风吹又生”的土壤。【详细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空间,权责利相统一既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应是网络运营的基本底线。企图通过身份认定的符号化、虚拟化来扩张权利、规避义务,甚至侵犯他人,都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许的。近些年来,从“后台实名制”到“账号十条”,从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相关要求,到全面清理“僵尸号”“空壳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开展了不少行动。但很多问题依然禁而难绝,平台执行不到位显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就拿“后台实名制”来说,有的平台仍然可以随意注册无需实名,有的认证系统漏洞百出可以随意绕过。如果说平台以“流量为王”获利至上,对严格账号管理没什么积极性,那么相关方面就要通过专项整治树立规则刚性,对平台的阳奉阴违进行有力纠偏。比如,建立账号黑名单制度,平台账号上榜次数达到一定量级,就作出限制新用户注册等惩罚措施。【详细

  完善网络空间长效治理机制

  怎么治好、怎么管用?这就要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事实上,此次专项整治,针对每一类问题都有明确的整改办法。比如,针对账号问题,要求加强注册管理;又如,针对异常涨粉问题,明确大力打击通过雇佣水军等方式的非自然涨粉行为,定期清理“僵尸”账号;再如,针对“蹭热点”现象,明确了“从严处置”的导向。同时,针对那些因机构调整等原因无法注销的政务号,也明确要“集中处置”。不难发现,既瞄准问题,又明确路径;既针对疾患,又开出药方,这样的专项整治所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即便网络空间带有虚拟性,但是运营账号必须客观真实;纵使再顽固的网络顽疾,只要用真招、下功夫,绝不姑息纵容,就能解决掉。【详细

  账号管理背后,涉及的是互联网运行的价值逻辑。宽进松管,或能换来一时繁荣,但环境乌烟瘴气,用户又怎会待得长久?网络清朗了,用户体验自然会水涨船高,这才是留客之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在自毁长城,也终将自食其果。紧紧抓住账号这一源头,持之以恒,系统施治,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生态风清气正。【详细

  (以上综合北京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 

  微言大义: 

  @yaoyao:越快整治越好!

  @不改清荫待我归:部分名人大V,有流量、有特权,唯独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多方查证便轻下结论、乱带节奏,影响恶劣,最该处理。

  @本赫德_Troye:看看一些“粉丝过亿”的明星,都是什么真面目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非法网络账号之“毒”由来已久,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极响应“清朗”行动,不能是只刮一阵风、下场毛毛雨,而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阻断非法账号传播渠道,对账号运营乱象进行持久围歼,让“僵尸号”“造谣号”“恶意营销号”等“毒账号”再无生存空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