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朗平台必须从账号抓起

2021年10月22日 08:39   来源:北京日报   晁星

  继整治“饭圈”乱象之后,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再次亮剑,这一次瞄准的,是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虚假粉丝、恶意营销等五类账号运营乱象。

  账号是登录网络空间的钥匙。在后台,账号不过是虚拟的代码符号,但现实中,却对应着真实的个体、公司、机构等。从这个角度讲,账号就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各种平台由此而生,运营逻辑由此展开。这个基本单位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优劣。换言之,整治网络乱象,也只有管住账号这一源头,才能堵住不法人员和机构借号还魂、死灰复燃的可能,确保治理成效久久为功。

  互联网向前发展,平台日益丰富,网络账号也一直在迅猛增长。这丰富了网络生态资源,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管理规则的相对滞后,账号往往又成了网络乱象的肇始点。有的违法违规,或披着“马甲”招摇撞骗,或乱租乱售四处“围猎”;有的真假难辨,或冒充事件当事人恶意“蹭热点”,或组织“僵尸粉”打投造光环;而更多的则是唯量是从,或打黄赌毒的“擦边球”,或搬弄是非大搞“标题党”……凡此种种,污染网络环境,损害网民利益,为人诟病久矣。这些行为倘若放在现实社会,逃不过露头就打的命运,在网络上,顶个虚拟的账号名头,却肆无忌惮起来。这其间的管理“落差”,值得好好反思。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空间,权责利相统一既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应是网络运营的基本底线。企图通过身份认定的符号化、虚拟化来扩张权利、规避义务,甚至侵犯他人,都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许的。近些年来,从“后台实名制”到“账号十条”,从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相关要求,到全面清理“僵尸号”“空壳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开展了不少行动。但很多问题依然禁而难绝,平台执行不到位显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就拿“后台实名制”来说,有的平台仍然可以随意注册无需实名,有的认证系统漏洞百出可以随意绕过。如果说平台以“流量为王”获利至上,对严格账号管理没什么积极性,那么相关方面就要通过专项整治树立规则刚性,对平台的阳奉阴违进行有力纠偏。比如,建立账号黑名单制度,平台账号上榜次数达到一定量级,就作出限制新用户注册等惩罚措施。

  账号管理背后,涉及的是互联网运行的价值逻辑。宽进松管,或能换来一时繁荣,但环境乌烟瘴气,用户又怎会待得长久?网络清朗了,用户体验自然会水涨船高,这才是留客之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在自毁长城,也终将自食其果。紧紧抓住账号这一源头,持之以恒,系统施治,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生态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清朗平台必须从账号抓起

2021-10-22 08:39 来源:北京日报 晁星

  继整治“饭圈”乱象之后,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再次亮剑,这一次瞄准的,是违法违规账号“转世”、虚假粉丝、恶意营销等五类账号运营乱象。

  账号是登录网络空间的钥匙。在后台,账号不过是虚拟的代码符号,但现实中,却对应着真实的个体、公司、机构等。从这个角度讲,账号就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各种平台由此而生,运营逻辑由此展开。这个基本单位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优劣。换言之,整治网络乱象,也只有管住账号这一源头,才能堵住不法人员和机构借号还魂、死灰复燃的可能,确保治理成效久久为功。

  互联网向前发展,平台日益丰富,网络账号也一直在迅猛增长。这丰富了网络生态资源,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管理规则的相对滞后,账号往往又成了网络乱象的肇始点。有的违法违规,或披着“马甲”招摇撞骗,或乱租乱售四处“围猎”;有的真假难辨,或冒充事件当事人恶意“蹭热点”,或组织“僵尸粉”打投造光环;而更多的则是唯量是从,或打黄赌毒的“擦边球”,或搬弄是非大搞“标题党”……凡此种种,污染网络环境,损害网民利益,为人诟病久矣。这些行为倘若放在现实社会,逃不过露头就打的命运,在网络上,顶个虚拟的账号名头,却肆无忌惮起来。这其间的管理“落差”,值得好好反思。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空间,权责利相统一既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应是网络运营的基本底线。企图通过身份认定的符号化、虚拟化来扩张权利、规避义务,甚至侵犯他人,都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许的。近些年来,从“后台实名制”到“账号十条”,从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相关要求,到全面清理“僵尸号”“空壳号”,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开展了不少行动。但很多问题依然禁而难绝,平台执行不到位显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就拿“后台实名制”来说,有的平台仍然可以随意注册无需实名,有的认证系统漏洞百出可以随意绕过。如果说平台以“流量为王”获利至上,对严格账号管理没什么积极性,那么相关方面就要通过专项整治树立规则刚性,对平台的阳奉阴违进行有力纠偏。比如,建立账号黑名单制度,平台账号上榜次数达到一定量级,就作出限制新用户注册等惩罚措施。

  账号管理背后,涉及的是互联网运行的价值逻辑。宽进松管,或能换来一时繁荣,但环境乌烟瘴气,用户又怎会待得长久?网络清朗了,用户体验自然会水涨船高,这才是留客之道。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在自毁长城,也终将自食其果。紧紧抓住账号这一源头,持之以恒,系统施治,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生态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